“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是什么意思?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意思为:形容年轻人刚踏入社会,涉世未深,犹如一叶浮萍在江湖中四处漂泊,有种前程未卜的脆弱和茫然;怀着一种美好的信念,即使现在各奔东西天南海北,但江湖闯荡,总会后会重逢的机会。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你怎么这等量人!常言道,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纵然他不认亲,好道也不伤我师父。不望他相留酒席,必定也还我个囫囵唐僧。”
白话释义:孙悟空说:“你怎么是这样的人!常言说得好,人就像小船,如果有缘分的话,即使在大海,也会有相逢的时候!即使你不认为是亲人,也不应该伤害我师父。你不可以把他吃掉,必须把我师父毫发无损的还给我。”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人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文章简介:
中国古代***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一叶浮萍归大海”整首诗是什么?
“一叶浮萍归大海”整首诗是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萍水相逢的邂逅,往往终生的知音。
希望您留下足迹,而不是匆匆过客。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江苏涟水人,后徙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
吴承恩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而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自幼敏慧,又好学习,博览群书,年轻时即受到督学使者的赞扬,以文名著于乡里。他好奇闻,阅读大量的野言稗史,受到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又喜读“善模写物情”的唐人《传奇》,从中吸取营养。这对他《西游记》的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吴承恩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然而屡试不中。中年以后才补为贡生。以后在同乡名宦李春芳的“敦谕”下,入京候选,结果是“悠悠负夙心,作吏向风尘”(《春晓邑斋作》)。迫于家贫母老,他很不情愿地当了长兴县丞。不久,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后来又一度担任过品级与县丞相近而为闲职的荆府纪善。晚年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西游记》创作的时期不可确考,一般认为是晚年所作。
吴承恩平生与沈坤、朱日藩、李春芳为莫逆之交。三人都通过科举考试而飞黄腾达。官至首辅的李春芳,曾在仕途上积极鼓励和帮助吴承恩。吴承恩还曾与吴中名士、先辈书法家兼诗人的文徵明和王宠交往,诗酒唱和,他们疏狂自傲,不合时流的精神风貌彼此相通。在长兴当官时,与后七子之一,当时正家居的徐中行有较密切的交往。晚年乡居,与在淮做官的陈耀文、陈文烛和邵元哲等结为翰墨交。陈耀文编选的词集《花草粹编》,与吴承恩所编的《花草新编》内容性质相近。陈文烛曾跟吴承恩一起商订《花草新编》,并为之作序。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出自哪里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出处:“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一句当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其中记载:
寇忠愍公(准)之贬也,初以列卿知安州,既而又贬衡州副使,又贬道州别驾,遂贬雷州司户。时丁晋公与冯相拯在中书,丁当秉笔,初欲贬崖州,而丁忽自疑,语冯曰:“崖州再涉鲸波如何?”冯唯唯而已,丁乃徐拟雷州。及丁之贬也,冯遂拟崖州。当时好事者相语曰:“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比丁之南也,寇复移道州,寇闻丁当来,遣人以烝羊逆于境上,而收其僮仆,杜门不放出。闻者多以为得体。
根据学者们的观点,这个名句创自当时的好事者。但是临川著名才子晏殊在《金柅园》中却有这句诗。全诗是这样的:临川楼上柅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么说是晏殊抄袭当时好事者的句子哦?事实并非如此。
《宋史·寇准传 》记载“乾兴元年,(寇准)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寇准于乾兴元年(1022年)四月从道州谪雷州,那个陷害寇准的丁谓,因为他的同党雷允恭负责的先帝陵寝工程出了事故,受牵连,丁谓也于同年七月,被贬到崖州。清代丁耀亢的《天史》也详细记载了事情的经过及发生的时间:
宋真宗天僖二年,以寇准同平章事,丁谓参知政事。谓狡险多诈,自以品出准下,恐不为容,虽同列事之甚谨。尝会食中堂,羹污准须,谓代为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宰相拂须耶?谓惭,遂成仇隙。真宗崩,遗诏太后辅政。谓附太后,污准为朋党,贬雷州司户参军,遣中使齎敕以剑囊贮剑,示将诛戮状,欲使准惶惧自裁。准不为意。及授敕,并无诛旨,谓遂沮。乾兴元年,丁谓以山陵得罪,贬崖州司户,道出雷州。准使人馈以蒸羊。谓求见准,杜门绝之而去。论曰:小人自知取恶,必以非道求容,君子盖绝之可也。莱公失之近讦,遂撄其毒,是亦有责焉。虽然,不讦亦不免也,非其类也。雷州再过,天道周还。时人诮之曰: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呜呼,谓亦安知愧乎?
也就是说,如果是当时好事者造出这个句子,应该是乾兴元年(1022年)七月之后的事了,那么晏殊写《金柅园》这首诗也应当也是在这年之后了。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创作于哪一年吧。
晏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见《宋史》),我们知道晏殊出生于淳化二年,即991年,一般认为张知白是景德元年(1004年)安抚江南的,发现晏殊后,将他推荐入京。但晏殊最迟是在景德二年(1005年)就已经到了京城。《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庚申,帝御崇政殿亲试,赐进士诸科及第、出身有差。抚州进士,晏殊,年十四。”,《宋会要辑要》中《选举》云:“景德二年(1005年)五月十五,召抚州进士晏殊诗赋各一首,……赐殊同进士出身。”,晏殊赐进士后,于该年荣归故里。杨亿有《晏殊奉礼归宁》云:“垂髫婉变便能文,骥子兰筋逈不羣。南国生刍人比玉,梁园修竹赋凌云。堵墙看试三公府,反哺知干万乘君。赐告归宁来别我,亭臯木叶正纷纷。”。晏殊之父晏固任抚州府手力节级,晏殊回乡之后,他自然会受到抚州当地父母官的热情款待。金柅园是抚州府的后花园,是接人待客的重要活动场所。此后,晏殊之父晏固于1010年至1013年间逝世,以及其母吴氏于1013年至1016年间逝世,这两个时间段,晏殊再次回过故乡。由于是奔丧,他只回了临川文港沙河老家,并没有心情去和抚州当地官员饮酒作乐。当天禧三年(1019年),母亲居忧三年期已过,老家人介绍洪州丰城知县孟虚舟的女儿做他的第二任妻子,晏殊才匆匆由京城赶到老家与孟氏完婚。期间,晏殊专程到抚州府访问父亲当年的旧僚,他们再次在金柅园相聚。而之前的相聚是在景德二年(1005年),前后刚好15年,在这15年时间里,晏殊颇为宋真宗所器重,仕途一帆风顺,加之又新婚燕尔。因此,在与抚州官员的聚会中一时高兴而吟出了《金柅园》这样的轻快佳作。虽然,晏殊才近而立之年,但诗词已经名满朝野,文章为天下所宗,《金柅园》出来后广为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
乾兴元年(1022年)当寇准与丁谓的事件出来后,有好事者便借用晏殊的诗句有感而发,并不是晏殊抄袭当时好事者句子。因此,“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一名句并非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而是出自晏殊《金柅园》诗。
一叶浮萍归大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意思、一叶浮萍归大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