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 4 月 30 日,今日头条海量小说全场免费。
提到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大家并不陌生。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也是我们国人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作家。
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学时代开始,老师提到了要多阅读名著的时候,一定也会提到“莫泊桑”这个名字。
中学之后,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虽然没有被划到要求背诵的课文中,却也一定语文老师要求写读后感一篇。甚至于,在不同情况下的作文里,这两篇小说以及另外一篇《羊脂球》的内容都是成为素材或者用来当做引用的案例。
莫泊桑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
除了这三篇基本家喻户晓的作品之外,他的长篇小说《漂亮朋友》在国内的知名度也是颇高的。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这部长篇小说《漂亮朋友》。
在《漂亮朋友》之前,我并没有真正去接触过外国长篇小说。
对于我来说,从那时候开始,渐渐意识到,这是一本好书。
不管是对于十几岁情窦初开的少年时代,还是对渐渐接触社会开始工作的青年,又或者是对现在处于职业瓶颈期的状态来说,这都是一本好书。
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体会,也会有所收获。
因为出版社和出版时间不同,这部长篇也译为《俊友》。
我第一次看的版本就是《俊友》。
这是一本从学校附近的小书店租来的书,连书页都是从里到外卷着边儿,带着一种混合了烟和灰尘的味道。
我甚至于都没有记得住情节和人物,当时只是后悔自己借错了书,白白花了一块钱租来看了半天。
那时候我才上初中,整部小说读下来,觉得太枯燥,字数太多,读不懂。从十三岁的理解来说,并不觉得这是一部多么惊艳的名著,怀疑老师对这位大作家的赞扬是带着盲目的。
于是,再没有想过要去看这本书,匆匆还了书后和老板讨价还价重新租借了一本很流行的漫画书。
在高一的时候,第一次从头到尾读完这本《漂亮朋友》,也意识到老师曾经的推荐是对的。
第二次看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的《漂亮朋友》。
那时候选择一本书并不像现在这样——现在是先看出版社,再依次看版权页、作家介绍、目录、序等。然后才开始正式翻看几章,确认过眼神,买下。
那时候还是个学生,刚上高中,手里拿着些家长给的零花钱,不舍得乱买东西——小镇也没有什么太多能逛的文化场所。除了一家新华书店就是两三家能租书兼卖文化用品的小书店。新华书店有排写着“世界名著”字样的书架,上面都是老师们常推荐的名著作品。
现在想想看,那时候买这本书多少是有些想充门面的。因为这本书摆在颇为显眼的地方,和当时小镇卖得最好的“英语语法”系列都是被重点推荐的。
没想到的是,这本原来是装样子的书会成为我选择的第一本“好书”。
《漂亮朋友》从小说剧情来说,并不算是很复杂的情节:
退伍的青年杜洛瓦贫困潦倒,在巴黎遇到了自己曾经的战友弗雷斯蒂埃。昔年的战友已经在《法兰西生活报》混得有模有样,但却依然保持了对战友的热忱(帮助)。于是,杜洛瓦凭着这层关系结识了报社老板,并且进入了报社工作。杜洛瓦有着漂亮的外貌,这使得不少上流社会的女子对他一见倾心。于是,他便以此为跳板,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他先是顺利勾引了克洛蒂尔德,后在弗雷斯蒂埃去世后,娶了他的遗孀玛德莱娜。同时,他也与老板的妻子瓦尔特夫人保持着暧昧。最后,他又成功娶到了老板的幼女苏珊,并且成为了报社的总编辑。小说的结尾还暗示,他的前程还远大着,他还能当上参议员和内阁部长。
在我高中读这部小说的时候,羡慕又痛恨着男主杜洛瓦的。
我是羡慕男主的运气的。他的人生有如神助一般的开挂。
在他穷到连午饭和晚饭都得二选一,走到大街上,遇到了曾经有战友。他的战友还邀请他参加了晚餐,看看那些到场的人,这是上流社会的聚会,而他一个“法国驻阿尔及利亚殖民军的下级军官”能与这些人同餐共饮。
他只凭玛德莱娜替他写的一篇文章,便得到了一份记者的工作;他能仅凭相貌就勾搭上克洛蒂尔德,并且在租房和日常生活等(用钱的地方)得到她的资助;在弗雷斯蒂埃去世后,富有又聪慧的玛德莱娜愿意嫁给他,也与他的“漂亮”有关。他勾搭了老板的夫人,为了勾搭老板的女儿又想方设法保住了财产踹掉了玛德莱娜。最后,他成功的娶了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
我那时候痛恨他,并非因为他对爱情不忠——我晚熟,读高一的时候,还不懂什么是“爱情”,只知道学习和足球。
我痛恨他,是因为觉得他不优秀却成功了。
用现在的话来说,杜洛瓦就是一个中学会考还没有通过的学渣啊!而我是全班语文、历史、政治三科第一名啊!但是,男主这样一个学渣可以成为报社的记者,成为报社的总编辑,名利双收。然而,我给报社的投稿从来都是石沉大海,连每周下午的校广播那圆滑女声也从来没有读过一篇我投稿的东西呢!
那时候的我,读着这本小说,能哭出来,绝非只是莫泊桑写得好。而是,小说与现实的对比,太令我伤心了。
上大学后再读这本《漂亮朋友》,便不再只是羡慕了妒忌小说中主人公开挂式的人生了。
主人公开挂式的人生,是无法复制的。但是,他事业的成功,有些地方或许是可以学习并且复制到职场上来使用的。
“杜洛瓦”的成功,并非只是因为漂亮和运气好。他的成功,除了幸运之外,还因为他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
虽然他的学习成绩并称心如意,但是他在社会的经历以及一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知识的不足。他处事圆滑,左右逢源,懂得如何将自己优势最大化,能猜测出来周围人的心思。同时,他对机会和成功也很敏感,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及时把握。为了成功,他能挖空心思想各种解决办法,这些办法是实用且执行有效的。
最为重要的,杜洛瓦的工作能力并不差。在小说中,他的文章令读者能一眼认得出来——他能“变通”新闻视角,能站在不同的立场去对一些事情做归纳和总结,并且把这些东西形成有其个人风格的代表作品。
认识到这些之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也开始思考自己的将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问题。我试着从修改简历入手,与当时大多数在校学生使用文字模板不同,我使用了表格制作。这既让我的简历和同学显得不同,也展示了我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这样的做法和习惯对于我后来的工作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说,我在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是会注意调整格式的;上报给领导的表格及资料是调整过页边距和打印设置的......这些细节的“变通”很快让领导注意到我的细心和妥帖,于是,我也得到了一些机会。
在职场打拼几年后,读过太多的“职场必读”之后,无意间再翻出来这本《漂亮朋友》。
这一次,我读了个通宵。
我不再羡慕杜洛瓦的幸运,也不再诅咒他要被命运报应,会摔很惨。
我也不再崇拜他在职场上又狠又绝又辣的能力,也不想学他在职场上的那些伎俩和招术。
而是,开始思考,这本小说到底“讲了什么”?
一个虚浮的社会,一个无情的行业,一个丝毫没有悲哀的人生。
《漂亮朋友》是1884年开始创作的,完成于1885年(4月8日到5月30日在报纸上连载)。
19世纪的法国,是在进行着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人口开始快速增长。在80年代(指19世纪)城市里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初等教育。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同时,也使得阅读成为了一种更为大众化的现象——但是,印刷品却是相对昂贵的。因此,这一时期,阅读除了增加知识的需要外,也是一种公共空间的社交行为。不少工人(特别是男性)在下班之后,要去小酒馆浏览报纸或者听人朗读报纸上的新闻。
这是小说中,为什么《法兰西生活报》能操纵市民(及市场)的重要背景和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也是属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统治时期。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而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其政坛一直处于这两次历史强地震的余波和先兆中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在这一时期的法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是金融资本增长迅速,与此同时,80年代的法国依然继续着对外殖民扩张的政策,在非洲、印度支那等地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土地和资源。
这也是小说中,为什么那些“投机分子”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背景。也是小说中隐射的某些历史事件原型——主人公杜洛瓦凭借这些事件,通过投机行为,获得丰富的财富,而他的老板却变成了“最富有的人之一”。
换句话来说,这部小说结合当时法国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来说,是一部通过讲述男主杜洛瓦发家史来揭幕当时的社会现象的作品。政商勾结、权钱交易、左右政治、控制舆论,在一次轻声燕舞浮华盛会中,在一张张光鲜亮丽的俊美脸庞后,是一次次愚弄大众,虚伪又贪婪的勾当。
这部小说还讲了什么?
社会的浮华,欲望的深渊。
杜洛瓦最初或许只是想要爱情和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欲望的口子撕开之后,他要的不只是这些。感情?与渴求的名誉权势相比,丝毫不值得一提。
恰当的地点遇到了恰当的人,恰当的时间出现了恰当的机遇。
情妇、上司、朋友、妻子......
一步步往上,“坏人”没有得到任何的报应,反而越来越高,莫泊桑笔下的情节讽刺感十足却又自然。
弗雷斯蒂埃帮杜洛瓦获得了机会,但是这并不影响杜洛瓦打他妻子的主意。
瓦尔特老板给了杜洛瓦一定的权力,但是他想要更多,于是他先后勾引了老板的妻女。
有了克洛蒂尔德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情妇,但是这只是他“饭后小菜”,丝毫不能满足他的欲望。
得偿如愿娶了玛德莱娜,从她手里夺走一半遗产,但是这并不能满足他向上爬,于是,他设计抓奸,踹了这个曾经帮他事业成功的妻子。
拐走了老板的幼女,用私奔的方式迫使老板将苏珊嫁给了他。但是,婚礼上,却是依然对着情妇暧昧。
如此这样一个男人,不知道他有没有真心。
更为悲哀的是,老板明知道杜洛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早知道了自己的妻子与他的暧昧,却并没有做任何阻止将女儿嫁给了他——只是因为杜洛瓦是一个可用之人,以后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不管是妻子还是女儿,无非都是他稳定自己地位,摄取利益的工具罢了。
说到底,并不只是一个杜洛瓦有野心,为了博取权势地位而不顾一切。而是......一群人,乃至小说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属于这样的群体。
小说讽刺却又自然刻画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只利用人,却没有真感情,然而却没人觉得悲哀。
这是一部讲了一个群体发迹的心理与过程,杜洛瓦只是其中之一。
从始到终,这群人都是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他们从来没有动摇过,也没有放弃过,对于身边的任何人任何资源任何可能的机会,都不放过,都在加以利用着。他们精明又自私,除了自己的利益之外,任何东西无法再打动他们。最终,费尽心力的钻营如愿以偿。
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是,总有漏网之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