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模拟器建立起来的理想型特大城市
提起欧洲的农村与城市的关系问题,大家一定会因为长期身在中国,而对欧洲的发展模式产生一定的误解。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城市化模式都是一模一样的。在我们的国家,优秀的“城市”常常作为“大城市化”模式下催生出之令人傲然的“经济奇迹”而大获赞誉;或因“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远远大于其“供血效应”,而作为其成长道路上的“牺牲品”。这两种或起或伏、忽高若低的尴尬局面无不令人民群众憾然动容。现如今我国的城市化问题早已酝酿得相当严重,如何发现除继续扩大城市规模以外的第二增长极、如何看待与解决特大城市引力较强而农村集镇人口流出问题愈发严重的弊病,在相当程度上会成为未来几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美国的乡村农场
一、仿照美国城市化的利与弊在极力模仿美国城市化模式的年代里,我们有必要回溯一下作为美国文明“乳母”的欧洲文明究竟是经历过如何的“原工业化”历程,才得以顺利向资本主义时代起航。欧洲的城市发育模式因其原生性和城乡互动性特点,与中国目前面临的情景十分类似。然而美国在接纳欧洲文明的同时,并未经历原生农业据点的繁盛。同样无法在承袭农业的基础上,自发地孕育出自己的工业中心与城市中心来。
美国并非依靠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向互动并行发展了她的城市,而是依靠着移民带来的先进人力资源有目的地发展了投资型产业,并且将大部分的产出都用作了第二次投资铺洒在工业生产之中。其城市发展的目的本身是营利性而不是维系性的,所以很难与中国目前的情况相提并论。
蔚为壮观的美国城市摩天大楼群
二、城乡二元互补:欧洲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特点而欧洲的城市化是在继承古代罗马城市遗址的基础上发育而出的政治、教会与军事的古老中心,经历过一系列运动后蜕变为经济、贸易与商运中心。其中间经历过了10—12世纪古旧城市的转型与兴起,13—15世纪农业生产的勃兴和农奴解放运动,15—17世纪的原始工业化时代与乡村对城镇的补充,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才完成了“基本的城市化运动”,待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得以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直至今日终于完成农村与城镇生产模式的协调,如此才称得上圆满结束了欧洲的城市化运动。
10—12世纪,传统的基督教教区城市和环绕地中海与南法、南德、北意大利的古罗马城镇遗址因人口的迁移与繁殖而重新焕发了生机。随着耕作技术的改良与城市自治运动的展开,居住在农村的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靠近,成为了城市功能的补足区。13—15世纪,随着欧洲各大城市和贸易中心生产运输模式的定型,城市不断提高的生产能力超出了供应周边农村狭小范围适应地的需要。因难以找寻新的市场,向东的航线又次第被意大利商人与十字军和奥斯曼人垄断,欧洲的贸易中心开始发生转移。西地中海与大西洋沿岸地带,也就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海地带到直布罗陀海峡地带,夹带着英伦三岛,开始成为欧洲城市交易的中心。
保留至今的欧洲中世纪城市景象
农村在此间起到的作用十分巨大,农具与挽具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的增长了农作物的产量,对于畜类和地力的驱使与驾驭变得更加娴熟与高效。黑死病的传播在此间为欧洲带来了极大的人口衰减,在这次灾异过后,由于人口的锐减而使得粮食的价格倍增,封建主们于是将劳役剥削的方式逐渐改变为实物和货币兼具的压榨方法。商品交易与货币关系第一次被主动而又大量地引入了封建农场。待到供求关系趋近于平衡,农作物产量又被提高,农场主终于觉得无利可图的同时,开始破天荒的允许农奴赎买自由。这一举动使得农村又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反向刺激了城市工业的进步。
15—17世纪,城市由贸易中心和交通节点开始向新的工业中心转型。城市的行会在此时呈现出对市场的封闭与对生产的阻碍作用来,城市的风气对于农村而言,此间又略微显得拘束禁锢起来。在城市一定的封建属性束缚自身发展之时,城市里新兴的工业产业又开始侵蚀农村的土地,帮助农村完成了一次被动的商业与工业化转型。城市要素向农村不断发展,强化了城市与资本对农村的支配力,使得城市商人更加有利可图。其另一优势与特点则是将农村重新建设和容纳为城市经济体中的一员,逼迫着农村抛弃其原有的生产模式,进行新一步的产业化改革。
最初的城周重工业群
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城镇与农村形成了鼎力配合的犄角之势,城镇为农村提供资金与市场(包括国内和国外),乡村则摇身一变,不仅更加完善了长久以来赖以为生的农业的老本行,更成为了城市资本家开设工厂进行生产的大本营。
许多工厂开设地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因其区位优势的显著或生产效率的突破而把握住了发展机遇,自身也成为了新兴的城市和新的民众聚居地,从而更能够带动边缘地带的农村和尚未被开发地带的发展。欧洲的城市化其实可以被总结为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互动”化。城市的发展倒逼了乡村的改革,乡村的变化又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这恐怕就是欧洲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毫不迟滞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如今已然静谧如初的欧洲农村风光
三、在模仿与创新之间:我们要如何走自己的城市化道路?我们目前面临的城市化问题,不是怎么去学习美国的大城市化运动,也不是怎么解决农业集约化不成功。而是要认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发展城市的途中没有得到政策性的对于乡村工业的一些支持?反倒是尽力去吸引大量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内,利用金融企业和房地产等多种行业的政策利好吸引了一大波外资与民间资本去增创税收。但在这一增长模式渐趋疲软的状况下,凋敝的农村、长期被冷落的制造业等没有受到正视的经济链条中的薄弱项,又怎么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与成型的市场抗衡呢?
民工进城务工图
现如今进城务工的农村百姓正面临着有家不愿回,大城市又呆不下去的尴尬处境。农村人口流失严重,耕地损毁、荒废已成为了家常便饭。纵然国家拿出大量的资金去补贴农业,吸引人口回流发展农村经济,但因错失了起初对农业农村应当给予的重视而使中国如今的中小城市丧失了他们的吸引力。中国的城镇与农村的互动关系,怎么走?如何去走?怎样走得下去?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反省的问题。
文史君说国家追寻现代化的基本立场是好的,但同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和模仿其他国家的道路。每一例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都是不可逆的,目前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最完善的地区就数欧洲,从中世纪直到如今的欧陆历史进程同样有着她的特殊性和历史必然性。如何把握好中国目前城市化问题的症结和关键所在,其核心要点就是摸着石头总结出一条真正适用于我们自己的中国道路与中国路线。学习世界历史,能够帮我们更加清晰的理清思路、趋利避害,跟着文史君提供的线索看到了这里,您有没有自己对目前城市化问题的独到见解呢?
参考文献:《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刘景华 《经济社会史评论》
《重评中世纪西欧城市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王加丰 《世界历史》
《11——13世纪西欧城市起源新探》 李新宽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