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被贴上“碳标签”的爱媛橙迎来热销,并进军国际市场,消费者可完整准确查询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
“双碳”战略下,社会逐渐普及一种符合低排放要求的生活理念和消费导向,很多被贴上“碳标签”的产品也逐渐成为大众的新消费选择。但目前由于 “碳标签”种类繁多,缺乏统一规范的判断标准,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辨别。因此推动低碳产品标准化,并对碳减排信息进行披露,十分必要。而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就是解决之道。
6月初,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这将有何重要意义,目前碳足迹标识制度发展情况如何,后续如何更好推进以助力低碳消费?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何为“碳标签”?《碳中和时代》作者、气候未来创始人汪军告诉记者,“碳标签”即为碳足迹标识的别称,它把一个产品从原料采购、运输、生产、销售、使用及废弃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在产品包装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并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利用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环保的产品,推动全社会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全面绿色转型,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的目的。”汪军介绍,按照披露内容的不同,现行市场上的产品碳标签除了标注碳排放量的碳足迹标签外,还有碳减排标签、碳中和标签两类。碳减排标签仅表明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低于某个既定标准;而碳中和标签仅标示产品碳足迹已通过碳中和方式被完全抵消。
目前,英国、美国、德国等 12 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发展碳标签制度。我国也在大力推进碳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
如2023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在产品层面有序建立国家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识(碳标签)认证制度。
随后在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推进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
在最近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
“当前,发达经济体正设立各种碳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经济发展,如欧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新电池法案等,对贸易产品的碳排放设限。”汪军告诉记者,推进碳标识认证,有利于突破碳贸易壁垒,建立自身生态保护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此外,碳标签作为推动低碳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抓手,可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升级。企业通过绿色认证方式,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形象及绿色价值。”汪军补充道。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各级政府、企业等层面都在开展碳足迹、碳标签评价体系建设工作。
如区域层面,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发布的广东碳标签。行业层面,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发布了汽车行业全链碳量化标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发布机电产品碳标识。另外,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发布的中国碳标签,现有碳标识主要应用场景为全行业产品与服务。
“但整体来看,我国碳标识制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国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李鹏告诉记者,各类碳标识认证机构出于自愿性原则,各自为政,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碳标签种类繁多,消费者难以辨识。
“实际上,不同碳标签发行单位发布的产品碳标签在样式、适用对象和核算标准体系上均有所不同,同类产品选择不同的碳标签机构认证,核算结果也不能互通比较。标识种类繁多也导致认证机构专业性良莠不齐,影响产品碳足迹认证的权威性。”李鹏表示,这不仅对企业开展碳足迹认证工作造成阻碍,也会使消费者无法明确比较各产品间的碳排放水平,多点开花并不利于碳标签的推广和价值实现。
从目前推广情况看,企业参与碳足迹认证的意愿与消费者对碳标识的认知度又如何呢?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曾对此展开过调研。李鹏告诉记者,2023年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承接生态环境部《电子电器行业重点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时,在全国不同省份调研了300余家领域、规模均不同的电子电器产业链企业。结果显示,40%企业已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展了碳足迹核查和认证,其中约1%的企业做了10款以上产品的碳足迹核查和认证,另有40%企业打算开展碳足迹认证工作,有20%企业暂无计划。
“已开展碳足迹认证的企业,主要用于面对欧盟在内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满足行业内链主企业招投标采购要求、绿色工厂评价、自身企业品牌低碳引领及发展需要等目的。”李鹏介绍,有部分企业反馈目前在碳标识认证方面存在困难。如因公司产品型号较多,且产品更新速度较快,认证投入成本过高,很难铺开来全做。
另外,协会在2022年调查我国碳标签发展情况时也曾对消费者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虽然消费者对碳标识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但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意向并不低。”李鹏介绍,在参与调研的9834个消费者中,有62%的消费者更倾向购买印有碳足迹认证的产品,同时有60%的消费者愿意为印有碳标签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显而易见,碳足迹认证及相关碳标签评价,对推动低碳消费有明显作用,而且我国居民低碳意愿较高。”李鹏告诉记者,但现有市场上碳标签产品仍较少且部分缺少碳排放信息参考,难以支持消费者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产品比较和购买决策。
碳标识制度想要得到消费市场的广泛认可,需从制度与技术层面解决很多问题。
李鹏介绍,目前我国在推进碳标识工作中还面临很多问题,如碳标识体系不完善;缺乏碳足迹因子基础数据库、信息库和模型库;碳标签和各领域业务缺少衔接与应用;国际层面未进行标识互认;面对欧盟在内的国际规则影响力不够;企业和消费者层面认知度与积极性待提高等。
那么,如何完善并初步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以助力低碳消费?
李鹏建议,首先,应搭建我国产品碳标识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标准体系前瞻性布局,统一碳足迹核算的对象、范围、边界、测量方法、评价标准,提高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和覆盖度,为产品碳足迹核算及评价工作提供明确指导。行业协会也可牵头开展碳标识相关团体标准建立,经主管部门择优转化成行标或国标。
其次,围绕产品类别、能源种类、原材料、生产制造和回收利用等工作,建立统计口径一致、标准统一的数据库,保证产品碳足迹数据可追溯、数据质量和认可度,支撑碳标识核算体系。
再次,形成国家层面牵头主导的碳标签管理平台,助于提高国家对碳数据的管控能力,防止国家碳数据泄露;针对未来碳标签的经济溢出效应,平台可以规避运行过程中寻租或者造假问题,营造公平碳交易环境。还能统一碳标签核算口径,强化我国碳标签数据的国际认可度,维护我国碳数据的国际权威性。
另外,建议加强碳标签与各领域业务的衔接与应用,并建立激励机制。链接碳减排与碳积分、碳普惠、碳信用依据碳标签分级评价制度,完善碳标签积分与碳普惠赋分、碳信用采信规则,新增披露产品碳足迹信息权益,鼓励更多企业、产品通过碳普惠应用披露碳足迹信息。加大对用户购买披露碳足迹产品的激励力度,将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标签评价认证,作为授信关键指标,鼓励企业主动申请碳标签。金融要素向核算产品碳足迹、加贴碳标签的企业倾斜,对于申请贷款并参与过碳标签认证根据建议进行减排的企业,发放低息贷款。
推动碳标识在消费领域的使用,还应加强宣传与推广。在高校、商场等公共场所加强碳积分形态产品获取功能,让消费者有低碳获得感;扩展碳标签、碳积分消费相关平台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应用等。
李鹏告诉记者,产品碳标识实际上已成为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共识,也将成为企业产品的“全球绿色通行证”,虽然未必按照强制性来推行,但在市场、流通和贸易层面碳标签会是必选性的重要指标。就企业而言,应未雨绸缪,把握绿色发展先机,让碳标签成为链接公众与“双碳”的重要桥梁。
以上就是让“小标签”释放大动能,成为绿色消费新选择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