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3(第六届)中国绿色经济峰会在深圳成功举办。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绿专委秘书长、中国低碳网总编辑刘奇平,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党委书记向科军等出席开幕式,与会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围绕中国经济如何绿色转型,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能源革命、生产生活、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投融资模式创新等不同方面开展了积极讨论。与会人士普遍认为,绿色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当前的基本状况是产业结构偏重。我国第二产业GDP贡献约为40%,能源消费占比约68%,需要加快结构转型,推动发展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预计,若持续采取降碳、脱碳和碳移除措施,我国2060年温室气体排放有望将至约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碳移除总量(包括森林碳汇)约26亿吨。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要手段,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尤其需要探索针对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进行智慧化、脱碳化改造,双碳战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
二是双碳战略正引领和推进能源革命。我国能源结构偏煤,要安全平稳逐步向非化石能源为主体转变。康艳兵认为,未来需要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安全可靠、成本可承受、环境可持续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杜祥琬认为,“富煤”、“缺油”、“少气”的传统说法不能全面准确描述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应当认识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能源负荷重的地区,没有认识到身边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了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47.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目前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总量的10%,到205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有望提高到64%以上。笔者认为,在西北、东北等太阳能、风能、光伏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使用绿电,既可以减少碳排放,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从而能够避免这些地方电力能源富余,而本身又不能就地消纳的问题。同时,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说,也需要对国民经济发展各类产业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从而发挥我国完整产业体系的整体优势。
三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季晓南认为,经济发展绿色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目前,我国能源强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7倍。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也提出,“节能提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高达75%以上”。我们应当坚持节约提效优先战略,把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摆在绿色低碳发展的优先位置,不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笔者认为,提高我国能源资源使用效率,主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生产方面从节能技术攻关、能源设备技术改造、智能化工厂建设进行着力。另一个是需要从生活方面进行宣传,提倡节约能源,鼓励使用节能设备产品。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全面提高我国能源节能提效水平。
四是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可有大作为。康艳兵认为,“双碳不是不发展,而是要高质量发展。”双碳战略将催生一个庞大的能源转型投资市场,双碳战略下传统的用能技术、工艺、设备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新型脱碳化技术产品方兴未艾,产业链供应链脱碳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融资。据康艳兵初步测算,未来30年,仅仅在能源供应侧重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将达到90万亿-130万亿之间。未来金融机构可以聚焦碳金融产品创新,在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等方面持续发力。笔者认为,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前提是需要建立一套基础的可交易的数据体系。比如企业和个人的碳账户,通过对企业或个体碳排放有效追踪、监测、盘查和核算,实现对碳排量放的可计算、可追溯、可交易。政府要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加快重要行业和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与基础数据库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性与系统性,加强国际碳核算标准互认。
五是工业企业应当抢抓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机遇。与会专家和业界人士都普遍认为,企业可以在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双向发力发挥更大作用,主动占领绿色发展前沿阵地。从各方面交流的信息来看,学界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存储、综合利用方面;政府主要在制定能耗控制指标、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提倡发展绿色金融等方敏;业界目前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技术、绿色厨房、个人碳积分平台普及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等方面,不同企业围绕这些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新模式、新业态的良好探索,未来有望发展成为新的低碳经济产业生态圈。
总体来说,大家都认为,当前正处于新一轮能源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关键时期,要学会看清社会发展大局方向,抢抓时代机遇红利,不断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畅通绿色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生产和生活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努力争取为中国经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聂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国民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以上就是绿色低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机遇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