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穆宁爱喝vodka
哈喽大家好,我是穆宁。
《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我在影院看了一遍线上看了一遍,它独特的银幕观感,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性揭示,确实是近年来华语影坛少见的佳作。
说到近期 Sora 的惊艳,GPT4 的火爆,AI 似乎已经在视频、绘画、文本生成等领域崭露头角,开始体现一定的生产力。
既然生成式 AI 如此强大, 它是否能创作出如《周处除三害》这样的作品?
1. 创造性思维的缺失——超越模式化的创新困境简单地说, AI 好比是个非常聪明的剪辑师,它能根据给定的素材拼接出无数种可能的剧情线。
但想要凭空想象并构建一个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人性光辉的独特故事世界,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AI 还需要更多的“火花”和灵感注入,但这只能依靠“涌现”才能实现。
AI虽可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解析大量文学作品,捕捉到一定的叙述结构和语言规律,但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思维,包含着对既有规则的突破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是目前AI所欠缺的能力。
它在面对创作过程中的“反转”、“突变”等非线性思维要求时,往往受限于已知数据集的框架,难以独立开创全新的故事情境。设想AI尝试创作一个与《周处除三害》类似的转折情节,它可能会基于历史文献或现有文学素材设计角色转变的过程。
然而在构思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认知的周处形象,比如周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全新成长路径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心理变化时,AI则可能陷入无法跳出固有模式的桎梏。
2. 人性洞察的不足——情感体验与心理描写的鸿沟人性的复杂多样在于个体的情绪波动、价值判断和动机选择,这些都是构成深度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
AI由于没有实际的感官体验和情绪感知,无法完全理解和传达人性深层次的矛盾冲突与和谐统一。
例如,在《周处除三害》中,周处由内心恐惧到勇敢担当的转变过程中,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挣扎的内心独白以及对正义、悔悟、成长等主题的深入挖掘,都是AI难以凭借算法和数据直接复现的。即使AI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情感文本数据,模拟出相对合理的情感表达,但在对人性的微妙之处、道德伦理的灰色地带以及个人独特经历对性格影响等方面的刻画,AI仍难以做到准确到位。
因为,它缺乏亲身经历和情感共鸣这一核心驱动力。
3. 艺术升华的难度——从生活细节到意义象征的转化文学创作中的艺术升华是指将平凡的日常生活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作品,它包含了比喻、象征、隐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周处除三害》不仅是个体成长的故事,更是对社会道德伦理的一次生动寓言。
AI虽然能够处理大量生活场景和事件,但在将这些元素提升至寓意层面,构建起具有广泛共鸣和深层内涵的艺术作品时,因其缺乏对生活的直接感悟和主观意识的参与,所以很难实现这一飞跃。
随着AI研究的不断深入,也许有一天AI可以通过更高级别的认知模型来模拟人类的抽象思维,但这需要跨越巨大的技术门槛。
目前而言,如何从生活的真实细节中提炼出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元素,进而构筑起打动人心的文学世界,依然是AI创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而人类作家的独特优势恰恰体现在这种对生活的深度洞察与艺术化加工上。
综上所述,尽管现代AI技术在模仿、学习和预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突破模式化、人性洞察以及艺术升华,仍然是横亘在其面前的三座大山。
这并非否认AI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发展潜力,而是揭示了其当前内在限制所指向的哲学和技术边界。
正如同我们欣赏舞台上的机械舞者翩翩起舞,他们的每一个动作精确无误,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舞蹈的灵魂并不全然在于技巧的繁复。
舞者每一次呼吸间的顿挫、每一次眼神交流中的情感传递,那是机器尚未能触及的灵动与温度。
“时间差不多咯!”
尽管当下AI尚无法独自创作出《周处除三害》这样复杂、刺激、又打动人心的作品,但科技的步伐从未停歇。
我们仍会期待下一个“Sora 时刻”,“GPT 时刻”, 新的开始与无限可能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