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
青岛啤酒:用中国情义打动当代年轻消费者草原八月末
2024-01-17 18:38  浏览:40

来源:首席品牌官

翻开这两年的品牌历史课本,也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品牌传播的议题众多,但那些出圈之广,能够形成持续热度的案例,都回归到了“人”“文化”这些更具象和易感知的维度上来。

原因或许在于:比起那些所谓的美誉度,好感度等KPI,品牌是否具有社会化的表达, 有没有产生社会正面影响,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回扣公众的期待。

最近,青岛啤酒在120周年庆之际,联手著名导演贾樟柯、知名男演员肖战推出了一支片名为《都在酒里》的系列微电影,通过投射三个时代中的三种人与情,赋予了品牌历史、内涵和文化鲜活的情感力,在120年的线性叙事中,呈现了一种颇有深度的“中国情义“。

青岛啤酒:用中国情义打动当代年轻消费者

《都在酒里》之《诞生》

品牌历史总是与时代历史相勾连,就像翻涌的浪花,滚滚向前,最终百川归海。

在第一部微电影《诞生》中,“青岛啤酒“隐喻的是一种观念的碰撞与升维。晚清时期留洋归来的“新派”儿子欲从事酿酒事业,却被“老派”父亲认为玩物丧志。但当父亲看到摇曳的啤酒背后所映射的“师夷长技”之后,又决然与儿子拥抱“变革”。也正是趁着这种变革,青岛啤酒诞生了,它与诸多时代浪潮一同,成为叩开国人近代化思维的力量。

青岛啤酒:用中国情义打动当代年轻消费者

《都在酒里》之《浪潮》

第二个故事《浪潮》则将镜头对准了经历改革开放的年轻人。就像小辉跳脱出思维惯性,放弃铁饭碗,毅然决然南下打拼,“青岛啤酒”此刻隐喻的是一种敢拼、敢闯的时代精神。所以小辉不是独立的个体,是时代的缩影,是青岛啤酒抓住时代机遇乘风破浪(成为国内首家在上海与香港同时上市的企业)的真实写照。

《都在酒里》之《盛名》

第三个故事回扣了当下与未来。在小酒馆里,形形色色的人汇聚于此,肖战饰演的酒馆老板与外国大厨在这里见证了沉甸甸的人情往来。此时的青岛啤酒,隐喻的是一种独有的“中国情义”,它代表的是文化的包容力、传播力和永续力,在历时性中交织了具象的人与情。

所以,当你慢慢品青岛啤酒这波《都在酒里》的故事时,并不会觉得乏味,因为它像一本厚重的书,在以小见大,在品牌的个体价值与时代洪流相互裹挟的车轮中,带你穿透历史,完成一种见微知著的探照,展现了一个与时代共振,肩负民族文化崛起的大国品牌形象。

塑普世价值共识“中国情义”直击大众共情点

对于当下足够有智识的新一代消费者,很难简单地将他们定义为商品使用者或购买者。因为当他们选择一个品牌时,除了质价比的对照,品牌所表露的个性与独特的价值观也是一个选择维度。

例如NiKe的“热血”,苹果的“Less is more”,小米追求的“性价比”这些品牌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价值观,造就了品牌独具特色的个性,也成就了他们今天的市场地位。

而青岛啤酒在这次传播中,也遵循了品牌价值观的浸染于塑造,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牵出了引领用户的“中国情义”价值观。

青岛啤酒:用中国情义打动当代年轻消费者

三支影片的故事虽然简单,却一直在有力地和观众沟通一个点:中国情义。无论是旧时代下“师夷长技”的变革精神,还是改革开放浪潮里的拼搏奋进,亦或是中国当下餐桌上的人情世故,兄弟义气,生活方式……我们总能在其中洞察一些自己,甚至是朋友OR父辈的影子。

这种极度隐喻的叙事, 将品牌所想传达的情感、价值观、故事凝聚在一个具象的物之中——“都在酒里”。这种传递方式不止让“味道的记忆”溶入观看者的骨子里,也能通过不直白,却精准的价值观传达触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从而激活品牌共情。

贾樟柯、肖战碰撞成就新故事让“中国情义”价值生根

在剖析“中国情义“这个课题时,贾樟柯和肖战这两位“江湖儿女”透过入木三分的洞察与演绎,让青岛啤酒的品牌叙事更加斑斓。

1 构建“青岛啤酒“独特意象符号,唤醒记忆共识

意象是贾樟柯导演最喜欢应用的电影表现手法,从《三峡好人》中的钢索、飞碟到《山河故人》里的飞机,钥匙…….贾导一次次用符号串联观众多维感知,以此唤醒观众对电影产生更深层次的体验。

在这三部微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青岛啤酒“作为贯穿全片的意象符号,既发挥着推动剧情进展的重要作用,更将中国人情文化的含蓄与复杂体现得淋漓尽致。

青岛啤酒:用中国情义打动当代年轻消费者

就像在新派儿子与老派父子有观念上的矛盾时,青岛啤酒是打破隔阂的沟通桥梁,也是形成共通目标的纽带;

青岛啤酒:用中国情义打动当代年轻消费者

当改革春风吹满地时,青岛啤酒是潮流人士的社交密码,也是南下火车上陌生人之间打开话匣子的僚机;

青岛啤酒:用中国情义打动当代年轻消费者

而来到21世纪的当下,青岛啤酒又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正如肖战饰演的酒馆老板而言,“喝酒喝的是一种交情、一种心情、一种人情“。这三种情义最终指向的是“中国情”,那种最本真的情义。

所以在贾导平实、生活下的镜头语言下,青岛啤酒描绘了国人成长的集体记忆,直勾勾地往每个人心里都埋下了一颗共情的种子。

2 跳出抽象的标签,以具体的年轻视角传递当代中国情义

在这三支微电影中,压轴出场的《盛名》无疑是最出圈的一部。

我想,这不仅得益于青年演员肖战的个人影响力,或许更是因为,当肖战以观察者的角色,感受中国酒桌上独有的仪式感和厚重文化,并能让外国友人也被这种“都在酒里”的华流文化所感染时,这恰好与国内年轻人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热潮相呼应。

青岛啤酒:用中国情义打动当代年轻消费者

因此,如果说贾导所擅用的“意象”符号让“中国情义”的诠释更有深度,那么青年演员肖战作为传播引爆的关键人物,他则以具体的、开放的年轻视角拉进了消费者与“中国情义”的关联。

华流即顶流时代中国品牌该有“中国情义”

中国人该有的样子,是什么样子?重情义,讲规矩。

而中国品牌就该是中国人的样子。重情义,讲规矩。

在国人文化自信逐渐强烈的大趋势下,中国品牌要做的,不只是巧借东风,更应该思考如何把品牌的叙事、价值与时代的叙事、价值连接起来。正所谓,好的品牌,回应时代。这是国产品牌所应当展现出来的担当。

青岛啤酒:用中国情义打动当代年轻消费者

在青岛啤酒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它没有用宏大的手法,却讲述了一个宏大的主题—— “中国情义”。更具体地来讲,青岛啤酒是以品牌个体化的叙事为切口,撕开了历史的裂缝:

1947年,青岛啤酒出口新加坡;

1991年,参与发起和创办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

1993年,港沪上市;

2021年,成为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

此外,青岛啤酒还登上了纽约时装周、时代广场,与时尚界教父老佛爷卡尔·拉格斐、知名设计师Angel Chen等合作,将“迭代”“变革”与“创新”内化为品牌张力,让自身融入进中国社会的时代发展与进化之中。

品牌,始终是形塑社会文化的力量。青岛啤酒植根于民族本土文化,以文化驱动产品,以精神赋能增长,其向外传递的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品质,更是一种无形渗透的软文化,带着一种“都在酒里”的中国情义向上向外走,实现了一种更高维的价值引领。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