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硅谷蓝图 、硅谷蓝图saas销售阶段
2023-04-07 02:37  浏览:45

《硅谷蓝图》阅读心得

趁着国庆假期的间隙,看完了同事推荐的这本和saas行业to B销售有关的书。

刚查了一下,豆瓣评分有8分,印象最深的是本书的后半部分,主要有两点,一是数据在saas行业中的重要性,数据的作用是发现问题。二是如何根据目标达成经历的环节拆解目标。saas行业的销售关键是拆解销售流程,并把不通环节的***实践提炼出来,形成SOP。

除了以上收获,还对很多国外saas行业的名词有了新的认识:

1.CAC:用户获取成本

2.CRC:客户留存成本

3.ACV:平均合同价值

4.FAE:英文Field Application Engineer的缩写,也叫现场技术支持工程师、售前售后服务工程师。

5.SDR与MDR:

SDR相当于是销售型客服的职责,主要接听或外呼inbound(客户主动来访/留资)来源的线索,从而筛选出有效资源转出给到销售部门。

MDR有点类似过去的话务员,主要负责外呼其他渠道获得但不是用户主动留下的资料,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能给到销售部门一些有效的线索。

之所以分出这两个岗位,是因为TOB行业中,整个销售周期会比较长,进行细分会提高客户在不同阶段的转化效率。同时产品复杂程度也比较高,能做到对产品非常熟悉的销售,至少需要2-3年的经验,这样一来,像MDR这类基础的外呼工作,交给实习生或是应届生去做,能够节省人力成本。

硅谷世纪pian ju:“滴血验癌”神话破灭,女版乔布斯将面临20年监***

伊丽莎白·霍姆斯,曾被誉为“女版乔布斯”。

就读斯坦福大学的她,读到一半辍学跑去创业。她说她有一个idea,只要从手指上取一滴血,放到一个只有信用卡那么大的检测盒里,分分钟,现场出结果,能做200多项专业的血液检测。

在这个创业点子的驱使下,2003年,19岁的她创建了一家叫“希拉洛斯”的医疗公司。很快,希拉洛斯公司势如破竹,投资滚滚而来。

短短十年,公司估值就噌噌噌地涨到了将近一百亿美元,成了名副其实的“独角兽”。伊丽莎白·霍姆斯在30岁那年,登上福布斯全球400名最富有女性行列。

2015年10月15日,华尔街日报揭露这场惊天pian ju。原来,希拉洛斯压根没有什么创新技术,所谓的滴血检测全是弄虚作假,所谓的“血液女神”竟然是个女pian 子。

从 最近开始,针对原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的指控即将接受法律审理。

如果被判12项欺诈罪名成立,现年37岁的她将面临***20年的监***。

这场惊天pian ju,连比尔盖茨看完都惊呼“这个故事比我想象的还要疯狂……”

这就是今天@ 路上读书 想给大家分享的书 《坏血》( Bad Blood)。

1.白富美辍学去创业

关于这起硅谷大丑闻,核心焦点,还是那位年纪轻轻的公司创始人,传说中的“女版乔布斯” 伊丽莎白·霍姆斯 。

霍姆斯,出身名门,家族背景显赫。她爷爷的爷爷,是 辛辛那提 医院和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的创始人,至今仍被人纪念和传颂;她爷爷的奶奶,来自美国大名鼎鼎的 弗莱施曼 家族,政治和商业背景深厚;她外祖父,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在五角大楼当官。

这个家族涉及的领域,横跨美国的商界、医疗、政坛、军队,你想想那是啥概念?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头顶着祖上的荣光,活在先辈的显赫声名下。那你想,她打小受到的教育模式是啥样的?是不是成天会被父母唠叨:你要上进,要努力,要像先辈那样成为人中龙凤。是不是那样的?

所以,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霍姆斯小小年纪,野心很大,目标很明确:我要当大老板,要赚大钱。10岁那年吧,有个亲戚逗她玩,丫头,长大了想干什么呀?小丫头脱口而出:“我要成为亿万富翁!”

亲戚又问她:“为什么不是当总统呢?”小丫头绷着小脸,一脸严肃地说:“不,如果我有10亿美元,总统就会来娶我!”我估计,谁家孩子要这么说,大人顶多乐一乐,好玩嘛,对吧,娃娃的话,谁会当真呢?

但霍姆斯可不是说说而已,事实证明,她此后的人生路径,还真是朝着这个方向一路狂奔的。当然,这姑娘的智商水平和努力程度,也配得上她这份野心。

7岁那年,就自己设计了一个时间机器,笔记本上画满了详细的工程图样;十几岁,考上重点高中,学习成绩全A。2002年,拿着总统奖学金,凭着真本事,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化学工程。斯坦福大学哦,总统奖学金哦,有这样的能耐,什么样的人生梦想不能去追逐?对吧?

但是,谁能想到大学生活才刚刚过去一学期,霍姆斯就坐不住了,她要辍学去赚钱。

事情的起因,还得追根溯源到2003年春天那场席卷全球的SARS疫情,亚洲受影响最严重。那年暑假,霍姆斯申请到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实习,整个夏天她都在帮忙检测病患样本。

在这个过程中,她惊讶地发现,这都21世纪了,怎么收集样本,用的还是上个世纪的注射器抽血、棉签取分泌物这类传统手段?这样太效率低下、技术落后了吧? 科技 如此突飞猛进,怎么这方面一点都没跟上呢?

这次实习,霍姆斯大受***,她深深觉得医疗诊断技术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再进一步,她认为,要是能在这个领域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那绝对是一个超级商业蓝图啊。越想,她赚大钱的欲望就越强烈。

就这样,19岁的霍姆斯决定放弃学业,走上创业之路,很快,她就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希拉洛斯 (Theranos),由**(therapy)和诊断(diagnosis)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

2. 希拉洛斯:硅谷新星

前些年互联网创业风起云涌,随便走进一家咖啡厅,这边一桌在说“我有一个idea”,那边一桌在说“已经完成了A轮”。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idea,是找钱。霍姆斯的 希拉洛斯 也一样。

当霍姆斯跟投资人讲她创业点子的时候,许多人是听得双眼冒光的。

她的想法是这样的:研发一种高 科技 诊疗贴片,通过微型针无痛采集血液,再由贴片里的微型芯片感应系统进行分析,决定应该释放多少剂量的药物,分析结果还会被传输给患者的医生。而且,按照她的设想,这个设备交叉运用了纳米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相当前沿,相当创新。

此外,霍姆斯跟投资者讲她的构想时,现场演说魅力十足,极富感染力,投资者们一看,纷纷点赞。

不到一年时间,2004年底, 霍姆斯就筹集到了600万美元的天使资金。就连她的大学导师 钱宁·罗伯特森 ,也觉得这个想法大有前途,主动要求加入公司董事会当顾问,还有之前跟她同实验室的博士生师兄 沙奈特·罗伊 ,也入伙了,尽管他觉得师妹想法不大现实,但还是被她的***和乐观打动,成了公司的***名员工。

其实这位师兄的怀疑不无道理,霍姆斯设想的这种贴片,集**、诊断和智能控制于一身, 理论上非常完美,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里面涉及很多技术难题,短短几年压根没法做出成品。

这下,霍姆斯不得不接受现实,做贴片实现不了。于是,她决定简化产品功能,只保留诊断这一个核心功能,研发一种家用的轻便血液检测仪。

对于这台仪器的构造和原理,霍姆斯是这么设想的:仪器主要分两部分,一个较小的检测盒和一个较大的阅读器。用的时候只需要把血液放进检测盒,再把检测盒放进阅读器,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机器。

在检测盒里,有很多微管道,阅读器产生压力让血液流经微管道,分离出血浆,然后进入最里面的小孔。这些小孔装着不同的抗体,会跟血浆里的不同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信号。最后,这些信号会被 上传到服务器,经过计算分析之后,在阅读器的屏幕上显示检测结果。

这台检测仪综合了生物化学和微流体技术。 假如真能做出来,患者就不用老往医院跑,自己在家就能随时做检测,还能把结果实时传给医生,医生一看就知道病人情况,必要的时候还能马上调整用药。

霍姆斯期望的是,她构想的这个验血仪,能跟自己偶像乔布斯的苹果手机一样,走进美国的千家万户。

根据调整后的新思路,霍姆斯带着团队就忙了起来,不到一年时间,就捣鼓出了***台原型机,而且,还进一步想出了一个快速赚钱的商业模式。什么模式呢?——把这种血液检测技术授权给大型制药公司。

大家知道,那些制药企业每年都要花好几百亿美元,做新药的临床试验,如果希拉洛斯的技术能参与其中,从那几百亿美元中,分一杯羹,对一个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来说,那简直就是一笔巨款。

总而言之, 科技 概念、雏形产品、商业模式、人才团队,霍姆斯的创业公司,齐活了,要点子有点子,要钱有钱,要人才有人才,只要启动,那就是巨额收益滚滚而来呀。这么好的一条赚大钱快船,很快就吸引了各路风险投资者。

3.产品不够好,靠欺骗来瞒天过海

在产品的开发过程,团队遇到技术瓶颈,问题解决不了,最后勉强做出一个仪器,只是这个仪器能做的检测种类非常有限。

所有这些,都跟霍姆斯当初描绘便捷检测、滴血验病,相差十万八千里。每次做展示,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问题,反正从来没见正常表现过。

产品有这么大技术bug,对创业公司来说,绝对是个致命问题。但是,作为创始人,霍姆斯的应对方式竟然是:瞒天过海。对投资人绝口不提,现场演示产品更是一顿忽悠。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经济一片衰败,只有硅谷的 科技 公司一枝独秀,很多大公司纷纷来这儿找机会,希望能拓展业务、实现创新。

此时的希拉洛斯,作为硅谷的明星公司之一,自然也备受关注。光是在2010年,就谈成了几笔大合作。

其中一个是大型连锁药店 沃尔格林 。他们觉得,要是能在每个药店都放上希拉洛斯的仪器,不仅能增加收入,还会改变医药零售行业的 游戏 规则,扩大公司影响力。

但双方开了几次会过后,沃尔格林的专业顾问 凯文·亨特 却觉得希拉洛斯疑点重重:

霍姆斯一直以来藏着掖着、费尽心思想要保护的秘密,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拉洛斯整个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pian ju。

血液检测仪的技术难题始终没有解决,但为了让希拉洛斯获得她期望中的影响力,霍姆斯自欺欺人,打死都不承认公司压根没有成熟的产品。他们所谓的秘密实验室里,放的全是普通的检测仪器,用的是传统的静脉血,负责检测的员工还半桶水,操作不规范,导致结果错误百出,最后只能把检测工作外包。

最终,在2015年10月15日,一篇题为《一家被看好的创业公司的挣扎》的报道,刊登在《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把希拉洛斯和霍姆斯的种种欺骗行径公布于众。

2018年9月,希拉洛斯宣告破产。而一手建起这个巨大谎言的霍姆斯,也在同年受到诈骗罪和共谋罪的指控,面临着锒铛入狱的可能。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做什么的啊???

创新工场创始人 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帮助中国打造一批新一代高科技公司。创新工场立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每年尝试20个新的创意,并拆分出3-5个独立运营公司。 在创业之前,从2005-2009他在谷歌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在谷歌中国的四年,李博士在大中华区建立了约700人的精英团队,将谷歌中国在华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16.1%已经提高到2009年的31.0%。李开复博士带领的中国团队一直专注产品开发,把谷歌中文搜索和其他中文产品做到业界领先水平。同时,谷歌地图、谷歌手机地图、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在2009年成为中国使用率***的相关软件。 在加盟Google之前,从2000-2005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Net方面的研发工作,在服务器软件、Windows、Office里面都有着李博士团队开发出的技术。在晋升全球副总裁之前,李博士于1998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极短时间内创建了一个国际一流的计算机研究院,曾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从1996-1998年,李博士在SGI公司担任互联网部门副总裁兼总经理,负责多个产品系列的发展方向和公司互联网策略的制定。在SGI,李博士带领的团队开发出一年营业额达2亿美元的互联网服务器业务。同时他也兼任Co***o软件公司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方面的研发工作。 李博士于1990–1996在苹果公司服务。他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中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其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这个团队奠定了苹果在多媒体方面的领先优势,并开发出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产品。在加入苹果公司之前,李开复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两年。他1988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世界上***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黑白棋)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和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 除了在科技领域的成就,李博士十分关心中国青年学生的成长。他先后写了七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出版《做***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等三本畅销书,并且每年在高校做数十场演讲。他办的“我学网”现在已有50万注册用户,还有50位专家和他一起在网上帮助中国青年学生。投资人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

自主创新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IT行业现在正面临非常大的商机,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特别是包括了互联网服务这些内容。

李开复先生曾经在中国的谷歌、微软都做过领导工作,既有领导的实践经验,又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他来用创新工场这种新的模式开展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励。

创新工场这种方式可能会给有创新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也会增加很多就业机会。

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

我从1991年结识开复,到今年已经18年了。从苹果、SGI,到微软、谷歌,开复每加入一间新公司,我就会向他请教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我佩服他对科技领域的精确把握和科技改变生活的奇思创意。今天,我很高兴看见开复把自己的创意变成了创新工场,我相信创新工场将会引领中国未来的网络科技创新。我也很高兴成为开复的创始投资人。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

过去这些年来,我和开复分别在不同领域助力中国青年成长。开复在中国青年中的巨大号召力使我一直希望有机会与他联手。今天,创新工场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创新工场将为中国青年提供极好的创新、创业平台,这种全新的模式让我看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得更远!”。我特别愿意加入开复的行列,帮助他培养中国下一代创业领袖!相信每一位加入创新工场的青年人都能实现梦想,创造中国奇迹!

YouTube和P***Pal创始人陈士骏:

作为YouTube和P***Pal的创始人之一,我深深地相信,***和执着是创业型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每次访问中国,我都被本地企业家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专注深深鼓舞。我坚信,创新工场将为这些企业家实现梦想提供***的平台。

投资牵头人 - 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我从1999年开始在中国从事风险投资,尽管中国风险投资发展迅速,但缺乏相对成熟的创业环境,创业实际成功率并不高。近几年全球资金源源不断注入中国,但创业者缺少管理经验,欠缺初期启动资金,难以吸引卓越技术管理人才等诸多因素并没有改善,开复的创新工场恰逢其时,填补了其中的空白。 创新工场是一个以‘财’+‘才’为标志的,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新模式。将甄选***秀的创业理念、创业者、工程师,把每一个创业环节进行***匹配,再提供资金、指导和后援。创新工场将成为创业资源的***整合者。我相信这个模式能启发整个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研发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甚至影响整个技术类公司在中国的创新成长模式。公司历史 创新工场由李开复博士创办于2009年9月,旨在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 创新工场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创新工场将吸引一批优秀创业者和工程师,在李开复博士的带领下,开创出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当项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剥离母体成为独立子公司,直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创新工场将立足信息产业最热门领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并选择相关技术作为创业的起点。 创新工场在未来五年将投入8亿人民币。投资牵头者为刘宇环先生创立的中经合集团,投资者还包括财富100强企业、知名创投和中美精英人士,其中有郭台铭领导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柳传志领导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这些已经是成功传奇的明星创业者中,很多表示愿意共同辅导青年创业者,他们的加入使创新工场如虎添翼,他们的参与将使创业精神在一批批创业者中薪火相传专注领域 互联网行业:中国互联网网民已经超过三亿,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拥有最多网民的国家。而目前网民人数仍然只占中国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仍有巨大成长空间。同时网速设备的飞速发展,使网络应用逐渐达到客户端的能力,除了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网,还可通过娱乐设备、手机等上网,最终会超过桌面的使用率。所以中国互联网领域依然存在巨大机会,我们相信更多的互联网应用将会持续出现。

移动互联网行业:截至2008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亿1700万。由于ARPU的压力和激烈竞争,运营商将重心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对手机上网业务的重视,此外用户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山寨手机的异军突起都给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奠定了基础。而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上网会有更大飞跃。

信息技术行业:

“云计算”时代正在来临,这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模式带来新的信息技术开发领域,巨大变革孕育着巨大机会。“云计算”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让互联网成为每个网民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将来所有数据、应用都存储在互联网中。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崛起的时代,不少有志青年仅仅凭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通过一个前景描绘就获得了大笔资金支持,从而迈上了成功的人生之路,这样“一个故事换一笔投资”的神奇之事,鼓励着无数想自己创业的人,很多人都梦想着这样的好事降临到自己头上,但这些手握大笔资金的人是这样神秘和遥不可及,普通人难以接触到。如今,李开复如此高调宣称成立“创新工厂”,“整个公司的运作理念是(天使投资+创新)×规模化”,其运作模式大致为:招聘一批优秀创业者和工程师,在李开复的带领下,开创出具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当项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剥离母体成为独立子公司,直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这意味着,手握大笔资金的投资人就站在你面前,你知道他在哪里,随时可以找到他,你需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创意打动他而获得投资。申请方式 据悉,李开复会在经过2周的新闻推广之后开始大规模招聘团队,组成甄选商业项目的团队;再过两个月之后,开始筛选员工的创业商业计划书。李开复的发言人表示,创新工场对申请人的要求是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申请天使投资的过程并不复杂,和找工作相似,向“创新工场”电子邮箱发简历即可,简历上注明自己的学术背景和项目经验。不论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经验,都会为申请人加分。申请人不一定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也不一定要有成熟的商业计划,商业计划可以在与工作人员讨论后形成。此外,有介绍人推荐,也可以提高入围的几率。(注意:创意来自于内部员工)“创新工场”将直接雇佣110名员工,除去财务、人力资源等职位,大约100人就是预备培养成“运营高科技公司精英”的苗子。每年公司员工将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挑选20个值得尝试的创业创意,再从中挑出10个有潜力的创意促成开发项目,最后从中筛选出5个公司。新公司一旦成立,将脱离“创新工场”,而李开复会继续帮助其拉到风险投资,同时“创新工场”也会继续招聘员工弥补空缺。创新工人 从事创新工场的员工都是创新工人,每个人的角色不同,职责不同。但最终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制作出创新的项目,并去投入在项目中。最后为这个项目成立一个公司,去更好的发展。创新工人,就是创造出有创新,有创意,有潜力的人才。

背景资料:创新工场——让天使投资走向规模经济网络策划人:创新工场模式与实质——“财”+“才” – 开辟中国风险投资新模式 创新工场实质是“天使基金+猎头+孵化子公司”混合体2009年9月,“创新工场”一跃成为中国产业界和投资界的一大热词。资深网络策划人温浩溟先生指出“创新工场”实质是 “天使基金+猎头+孵化子公司”混合体,是大中华区风险投资VC对李开复博士的一次风险投资。李开复博士借由创新工场平台对心一代高科技企业的二次VC,是风险投资的巧妙搭桥嫁接,极具创新基因。曾在微软、谷歌担任高管的李开复博士近日创办的一个公司,用他们自己的定义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乍看起来,它无非是一个风险投资公司的新案例而已,但“创新工场”成为热词的一大重要原因是,李开复博士首次在中国,将天使投资的模式带到了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境界。

天使投资(Angel Investment)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通常指自由投资者或非正式风险投资机构对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资,他们和机构风险投资一起构成了美国的风险投资产业。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风险投资快速发展,但绝大多数投资公司喜欢选择短、频、快的项目,因此比较成熟的大型项目(如接近上市的公司)融资相对容易。但风险系数相对高,更需要全方位的扶持的创业型企业,较难获得支持。

其实在美国硅谷这个创业者的摇篮,已经形成了从天使投资到中、后期风险投资的完整的、流水线式的体系。因此,创新企业无论处于种子期、导入期,还是成长期、成熟期,只要有潜力,都能获得相应的帮助。如果创业者只有一个好的创意,他可以找到5万美元左右、专注于启动资金投资的天使俱乐部或天使投资人的帮助;如果他有了一个早期版本的产品和启动团队,他就可能从天使俱乐部或天使投资人得到10-5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如果企业开始商业运营并有了正式客户,它可能从早、中期风险投资基金获得200万-5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再接下来就是中晚期风险投资。

以目前市值已达1450亿美元的Google(谷歌)为例,11年前,当谢尔盖 布林和拉里 佩奇仅有企业创意,公司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得到了天使投资人Andy Bechtolsheim提供的10万美元的支票。

财务投资体系之外,在美国硅谷,一些投资人还给不同阶段的创始企业提供附加价值。早期的天使投资人往往是成功的创业者或前大公司高管、行业资深人士,他们往往能给创始人带来经验、判断、业界关系和后继投资者。在企业成长期,高附加值的风险投资还会帮助引领创业企业进入更正规的运营架构和管理模式,甚至帮助企业配备后续发展所需的专业团队。企业发展到上市或购并阶段,风险投资又会提供相应的助力。因此,创业公司在不同阶段,其投资人就像跑接力一样,通过传承、培养,使一个概念生根、发芽、开花、成长。

迈克 马库拉(Mike Markkula)就是一位天使伯乐。苹果创立之初,马库拉不仅自己投入92000美元,还筹集到69万美元,外加由他担保从银行得到的25万美元贷款,总额100万美元。1977年,苹果公司创立,马库拉以平等合伙人的身份,正式加盟苹果公司,并出任副董事长,乔布斯担任董事长。马库拉更推荐了迈克尔.斯科特出任苹果公司首任首席执行官。马库拉在苹果公司任董事长,直到1997年离开。

由于具备比较完整的创新体系,许多硅谷的人才也非常愿意在创始企业工作。不同类型的人才,根据其技能、喜好、风险承担预期的不同,可以参与创业企业不同阶段的工作。有专注于创建企业的连环创业者,也有喜欢在企业从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过程中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也有擅长于将公司从几百人扩大到更大规模的管理人员。创业公司在不同阶段,很容易匹配到不同类型的人才,甚至更换管理层。

可以说,天使投资是美国早期创业的和创新主要支柱。在美国,目前的天使投资能够占风险投资总体盘子的40%至50%.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下属的创业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表明,2008年,美国共有26万多个活跃的天使投资人,除此之外,还有多个天使投资组织。他们为55480个创业企业提供了总额为192亿美元的投资。而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报告,2008年,美国的后期风险投资共投入了280多亿美元资助了3700个投资项目。可以说,假如没有天使投资,后期风险投资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中国投资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风险投资是看一盘菜,这盘菜好买单拿下,不好就不要了。而成熟的天使投资人会说,这个菜不错,但是缺了两个辣椒,配两块豆腐。这个菜谁来配呢?天使来配。天使会说,这盘菜不错,但是大厨不好,我们找一个大厨,或者说大厨不错,菜不是那样的,我们再烧一烧。

相比之下,虽然风险投资在中国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但天使投资却身影寥寥。

据清科集团提供的数据,由于看好中国市场,风险投资大规模涌入中国,2008年上半年,中、后期风险投资共募集资金493.02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90%,有348家企业获得了中、后期风险投资,投资总额达73.83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50%.可与此同时,天使投资却难觅身影。从2006年数据来看,国内天使投资的规模大约仅在5亿-10亿人民币之间。

难怪在2008年的一次风险投资会议上,中国风险投资界人士断言,国内天使投资要想真正达到一定的规模,估计至少需要十年时间。业界人士说,与美国的情况相对应的是,在中国,天使投资作为一个产业链还没有形成。

创新工场的诞生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相比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创新工场更加“亲力亲为”。创新工场将从招聘工程师、创业者开始,打造多个精英团队,在李开复博士的带领下,开创出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分团队对不同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直至项目成熟,剥离母体成为独立子公司,甚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创新工场掌门人李开复博士表示,希望通过创新工场这一新模式,帮助在中国建立‘财’+‘才’的全新风险投资模式“。

在风险投资界20多年、被称为“亚裔创投教父”的刘宇环(Peter Liu)说:“开复领军的创新工场将在中国把天使投资的模式带到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境界。我一直认为风险投资公司应该扮演教练、导师的角色,摆脱单纯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成为一个更积极的技术推进者;因为风险投资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追逐新的投资个案,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资金,让本地化的工业能够升级和茁壮成长。”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风险投资,更多只是扮演财务投资人的角色,并不太多参与投资项目运营。创新工场的特点是,在帮助创业人和投资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整个行业发现、聚集、培养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所谓‘工场’,就是说它有高效克隆的能力,能规模化、产业化地将***创意最有效地市场化。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说:“李开复先生曾经在中国的谷歌、微软都做过领导工作,既有领导的实践经验,又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他来用创新工场这种新的模式开展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励。”

而李开复对前沿科技的准确把握、丰富的管理经验、深厚的产业关系、对业内人才的巨大感召力、国际化的视野和超强的沟通能力,正是创新工场获得包括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陈士骏等多位大佬级人物在内的投资人青睐的原因。短短一个半月,创新工场就确立了未来五年投入8亿人民币的蓝图。

刘宇环说:“从60、70年代到现在,风险投资造就了从硅谷,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今天很多的大陆公司。中经合集团一直以来的投资哲学是:选择会对未来发展产生导向的新型科技创业公司。创新工场无疑属于这样的公司。创新工场让我在中国看到了一个‘财’+‘才’的风险投资新模式,也是天使投资 + 创新产品的高度规模化的风险投资新模式。我相信,开复一定能成功实践出未来中国风险投资企业,特别是天使投资企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模式。我相信这个模式能启发整个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研发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甚至影响整个技术类公司的在中国的创新成长模式。”

[1]创新工场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创新工场将吸引一批优秀创业者和工程师,在李开复博士的带领下,开创出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当项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剥离母体成为独立子公司,直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创新工场将立足信息产业最热门领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并选择相关技术作为创业的起点。

创新工场在未来五年将投入8亿人民币。投资牵头者为刘宇环先生创立的中经合集团,投资者还包括财富100强企业、知名创投和中美精英人士,其中有郭台铭领导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柳传志领导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这些已经是成功传奇的明星创业者中,很多表示愿意共同辅导青年创业者,他们的加入使创新工场如虎添翼,他们的参与将使创业精神在一批批创业者中薪火相传。

什么是创新工场?

“创新工场是一种新的天使投资和创新产品的整合。我们是一个公司,自己做创新产品,但是做到一个阶段,会为这个产品开一个公司,再找其他的风险投资,一起投这个新公司。所以,创新工场的产品就是更多的高科技产品。”

No.12《埃隆马斯克传》邱恒明

马斯克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被认为是乔布斯的接班人。乔布斯彻底变革了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马斯克的成绩更为耀眼,他在互联网金融、航天技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这些领域有着非常耀眼的成绩。

在Space X成功发射并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火箭之后,美国媒体喜欢这样打趣马斯克:世界上只有四个国家掌握了卫星发射和回收技术,他们是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埃隆马斯克。

Space X的成功开始于一系列的低成本的小改进。因为资金有限,任何古怪的省钱办法都会受到追捧,只要是有效的。可是,一家私人公司独立研发可发射太空的火箭实在是太难了。前三次发射都失败了,如果第四次也失败的话,公司就只能破产了。

奇迹往往就在坚持到难以为继的时候出现,大有所成的企业家都经历过绝处逢生的时刻,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把胆怯藏起来继续向前冲。第四次火箭发射成功了。这一次不仅美国震惊了,全世界都震惊了,而且它的发射费用大约是当时***的费用的1/4。马斯克因此获得了NASA的合同,也获得了继续支撑公司发展的资金。当然,为NASA和其他客户提供低廉、可靠的太空运输、卫星投放服务,都只是马斯克为实现人类送往火星梦想的一部分而已,在他的规划蓝图中,让更多的人负担得起到太空旅游的费用是下一阶段的计划。

Space X的成功可以归结于马斯克很好的利用外行优势。因为是外行,所以没有先入观念,不拘泥于现有的习惯,这是开发新事物的时候***的优点。

马斯克不仅仅止步于此,2010年特斯拉推出Model S,震动了整个汽车行业。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事情,马斯克造出了电动车,可以说传承了爱迪生的意志。而公司的名字又是以爱迪生的学生,后来演变成死对头的特斯拉。

特斯拉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纯电动车,而不是当时丰田通用在做的油电混合。他认为要么做汽油车,要么做电动车,两者结合是不可能的。而机动车转向电力驱动是革命性的,内燃引擎高度依赖石油,但电力可以多种方式产生:煤炭、核反应、水电、风电或者太阳能。

马斯克的机会来自于大公司不创新。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对大公司来说,即便是5%的低增长速度,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当原有业务无法支撑这样的增长时,就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小业务、新业务就很难被选中。企业不仅没有动力,大部分时候甚至有很大的阻力去创新,对现有业务造成损伤的风险是这些巨无霸公司无法承受的。当一项新业务清楚的体现出来潜力后,这些业务又已经成型,进入“看不懂、学不会”的阶段了。所以这些在新领域里,就任由马斯克折腾了。

经济活动的本质在于以现有的资源,实现对未来的期望,这就意味着不确定性和风险。在实际的造车过程中,困难非常多。在特斯拉创立十年来,曾经一次次走到悬崖边,在任何一个节点放弃,都不会有今天的特斯拉。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说:那种感觉就像是一边嚼着玻璃,一边凝视着死亡的深渊。

在特斯拉初创时期,马斯克制定了一个三阶段商业计划。***阶段,开发高端、高性能的运动型车,第二阶段推出能与宝马和奔驰类品牌竞争的豪华汽车,第三阶段生产大量的低成本电池。随着上海工厂的建立,这三个阶段都快要实现了。

特斯拉的成功是用硅谷的方式颠覆了汽车界通行的底特律模式,理论上,底特律有着更为深厚的产业积淀,生产环节和供应链已经高度成熟。但也正是这种高度成熟的产业状态,使得汽车巨头们按部就班,沿用上百年的经验和模式挣钱。当巨头们还在热烈讨论究竟是先建充电桩还是先生产电动汽车的时候,马斯克已经悄然上路,用硅谷的方式,改变了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口碑营销,核心技术+互联网思维,融合苹果公司的酷基因和谷歌的开放原则,这些是特斯拉的经营法则。

电池对于电动汽车行业的重要性,就像半导体之余IT行业,它是决定整个汽车性能的核心环节。特斯拉成功的要素之一,海报框核心制造环节尽可能减少外包,这帮助它拥有知识产权并使得成本得以控制。在销售方面,特斯拉采用的是和苹果非常相似的“体验店+网销”模式。这些都是特斯拉具备的优势。

特斯拉未来发展***的难题,就是电动汽车的基础建设非常不完善。对特斯拉来说,想占领市场,充电桩就得像加油站一样遍布各地。随着特斯拉第三代汽车价格的降低,潜在买家会大量增加,当车主暴增的时候,基础设施不足这个缺点就会更加凸显。

而且特斯拉下一增长阶段还将面临更加困难的挑战,它想成为下一个福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成为盈利的大规模生产车商和燃料分销商。而且马斯克将要以Space X为重,还是以特斯拉为重,也决定着特斯拉的命运。

强大的对手也没有落后太多,混合电动车、纯电动车一直在通用、丰田等汽车巨头的布局中,IT巨头谷歌、苹果也在虎视眈眈,它们都在等待中小型公司充当先头部队,然后再重金杀入。特斯拉一骑绝尘的日子相信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巨头正在苏醒,整个市场也会被重新激活,陷入混战。

在大学读本科的时候,马斯克就认定未来对人类最有影响力的三个领域是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和航天技术。到今天,他已经付诸行动,创办了P***Pal、Solar City、特斯拉和Space X,每家公司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寻找AMD和Inter各自的发展史和未来蓝图(另有重赏)!!!

AMD的发展史

相信稍微懂点电脑硬件的朋友,都知道有AMD这么一家公司,在处理器领域多年来一直和巨头INTEL抗衡。AMD 是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集成电路供应商,专为电脑、通信及电子消费类市场供应各种芯片产品,其中包括用于通信及网络设备的微处理器、闪存以及基于硅片技术的解决方案等。AMD 除了在世界各大城市设有办事处之外,还在美国、欧州、日本及亚洲等地设有生产中心。AMD 创办于 1969 年,总公司设于美国硅谷,有超过 70% 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公司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代号为 AMD。 相信AMD的忠实FANS早已背得滚瓜烂熟。说到AMD的CPU,从开始进入大家的视线应该从K6开始,而K6-2以增加一组机器码级的扩展指令集(共21条指令)的3DNOW!指令集和著名的SUPER7开始和INTEL分屏抗争。但是AMD一直在浮点运算中处于下风,正当依赖浮点运算的3D图形开始大规模发展时,AMD逢时的推出了一款代号为K7的微处理器,从此AMD开始进入了游戏玩家,家庭用户,超频DIY爱好者的视线。而SOCKET A(也称之为SOCKET 462)是AMD也是微处理器历史上时间最长,型号最多的一款芯片,从ATHLON 650起跳,到ATHLON XP 3200+(实际频率为2.2G),外频从100MHZ到200MHZ,芯片组从最原始的VIA KT133到后来的NVDIA NFORCE2等,历时五载,相信这应该是也必须是身为铁杆A FANS所要牢记的一个经典系列。K7的族谱,全部采用SOCKET A接口,不乏超频能力强悍和价格实惠的产品。在2005年3月,AMD正式宣布了SOCKET A全面停产的计划,让笔者此等A饭心疼不已。永远的经典,K7!虽然K7有着物美价廉,平台移值慢的优点,但是其高发热,和陈旧的EV6架构,已经不再适用于时新月异的IT业界的需求,于是AMD在2003年4月就发布了划时代意义的K8处理器,并且改善了K7在臭名昭着的功耗问题,还首次应用于桌面市场的内存控制器内嵌技术,和业界民用级***款64BIT处理器。在功耗性能上相对K7都有质的飞跃。事实上,市场上存在了很久一段时间K7和K8并存的阶段,那个时候的场面,很令众人尴尬----一方面是价格非常实在的K7却相对低性能的存在,一方面是K8的高端民用级ATHLON 64 FX的高价高性能并且在SOCKET 940上需要REGECC的高价内存来组合,而754又青黄不接,似乎AMD在中高端已经断了香火,这的确令人费解。所幸的是,AMD终于分布了至少到现在为止代表整线K8的处理器接口-SOCKET 939。SOCKET 939一方面保持在SOCKET 940的高端性能(支持双通道),一方面又整套平台相对廉价(至少不再需要REGECC的内存),使得AMD在2005年939平台大捷。而且随着AMD对939平台产品线的完善,我们几乎可以在939平台里找到所有的K8系列处理器。包括最近发布的939浩龙。一系列的K8 CPU发布和上市,939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超频,成为939的代名词,市面上大面积出现为了超频而生相关配件,而在这一切全因为939.笔者一直认为754这个接口在939诞生之后就没有任何必要了,因为939和754在理论技术和长期的市场证实下是可以使用同一种芯片组,而AMD如果只是为了通过双通道来人为区分后期推出的Sempron以及ATHLON 64的性能差别,可以把754针脚的Sempron做成兼容939的754针,即把939支持另一通道的针脚去掉变成754或者相近的针数,这样哪怕Sempron插上了939的主板还是单通道;而现在这样939和754的并行阶段会增加消费者在754升级939时的重复投资,但对于AMD要投好主板以及芯片厂商来说是更好不过了,主板厂商可以多卖一些主板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并且AMD不至于落下一个它所生产的754是短命接口的骂名。

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弊端,试想如果单通道K8和双通道K8统一接口,那么消费者在升级时首先考虑的还是AMD的CPU,因为主板可以继续使用;而现在754的用户在升级时,不得不丢弃自己的主板,那么有可能直接转入INTEL的阵营。

AMD的发展史

相信稍微懂点电脑硬件的朋友,都知道有AMD这么一家公司,在处理器领域多年来一直和巨头INTEL抗衡。AMD 是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集成电路供应商,专为电脑、通信及电子消费类市场供应各种芯片产品,其中包括用于通信及网络设备的微处理器、闪存以及基于硅片技术的解决方案等。AMD 除了在世界各大城市设有办事处之外,还在美国、欧州、日本及亚洲等地设有生产中心。AMD 创办于 1969 年,总公司设于美国硅谷,有超过 70% 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公司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代号为 AMD。 相信AMD的忠实FANS早已背得滚瓜烂熟。

说到AMD的CPU,从开始进入大家的视线应该从K6开始,而K6-2以增加一组机器码级的扩展指令集(共21条指令)的3DNOW!指令集和著名的SUPER7开始和INTEL分屏抗争。但是AMD一直在浮点运算中处于下风,正当依赖浮点运算的3D图形开始大规模发展时,AMD逢时的推出了一款代号为K7的微处理器,从此AMD开始进入了游戏玩家,家庭用户,超频DIY爱好者的视线。而SOCKET A(也称之为SOCKET 462)是AMD也是微处理器历史上时间最长,型号最多的一款芯片,从ATHLON 650起跳,到ATHLON XP 3200+(实际频率为2.2G),外频从100MHZ到200MHZ,芯片组从最原始的VIA KT133到后来的NVDIA NFORCE2等,历时五载,相信这应该是也必须是身为铁杆A FANS所要牢记的一个经典系列。

K7的族谱,全部采用SOCKET A接口,不乏超频能力强悍和价格实惠的产品。

在2005年3月,AMD正式宣布了SOCKET A全面停产的计划,让笔者此等A饭心疼不已。永远的经典,K7!

虽然K7有着物美价廉,平台移值慢的优点,但是其高发热,和陈旧的EV6架构,已经不再适用于时新月异的IT业界的需求,于是AMD在2003年4月就发布了划时代意义的K8处理器,并且改善了K7在臭名昭着的功耗问题,还首次应用于桌面市场的内存控制器内嵌技术,和业界民用级***款64BIT处理器。在功耗性能上相对K7都有质的飞跃。事实上,市场上存在了很久一段时间K7和K8并存的阶段,那个时候的场面,很令众人尴尬----一方面是价格非常实在的K7却相对低性能的存在,一方面是K8的高端民用级ATHLON 64 FX的高价高性能并且在SOCKET 940上需要REGECC的高价内存来组合,而754又青黄不接,似乎AMD在中高端已经断了香火,这的确令人费解。所幸的是,AMD终于分布了至少到现在为止代表整线K8的处理器接口-SOCKET 939。SOCKET 939一方面保持在SOCKET 940的高端性能(支持双通道),一方面又整套平台相对廉价(至少不再需要REGECC的内存),使得AMD在2005年939平台大捷。而且随着AMD对939平台产品线的完善,我们几乎可以在939平台里找到所有的K8系列处理器。包括最近发布的939浩龙。一系列的K8 CPU发布和上市,939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超频,成为939的代名词,市面上大面积出现为了超频而生相关配件,而在这一切全因为939。

笔者一直认为754这个接口在939诞生之后就没有任何必要了,因为939和754在理论技术和长期的市场证实下是可以使用同一种芯片组,而AMD如果只是为了通过双通道来人为区分后期推出的Sempron以及ATHLON 64的性能差别,可以把754针脚的Sempron做成兼容939的754针,即把939支持另一通道的针脚去掉变成754或者相近的针数,这样哪怕Sempron插上了939的主板还是单通道;而现在这样939和754的并行阶段会增加消费者在754升级939时的重复投资,但对于AMD要投好主板以及芯片厂商来说是更好不过了,主板厂商可以多卖一些主板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并且AMD不至于落下一个它所生产的754是短命接口的骂名。

但同时也有很大的弊端,试想如果单通道K8和双通道K8统一接口,那么消费者在升级时首先考虑的还是AMD的CPU,因为主板可以继续使用;而现在754的用户在升级时,不得不丢弃自己的主板,那么有可能直接转入INTEL的阵营。

1968年7月18日,鲍勃-诺斯和戈登-摩尔的新公司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丽的圣弗朗西斯科湾畔芒延维尤城的梅多费大街365号开张了。并在成立不久斥资15000美元从一家叫INTELCO的公司手中买下了INTEL名称的使用权。由此INTEL这位半导体巨人开始了他在IT行业传奇般的历史。

1971年11月15日,这一天被当作全球IT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而被写入许多计算机专业教科书。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个微处理器—4004,这款4位微处理器虽然只有45条指令,而且每秒只能执行5万条指令。甚至比不上1946年世界***台计算机ENIAC。但它的集成度却要高很多,一块4004的重量还不到一盅司。

80年代初,INTEL牢牢抓住了一根由创始于1896年的IBM伸向他的橄榄枝。1981年是INTEL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INTEL销售工程师维斯顿维INTEL的8088处理器找到了一位重要的客户—蓝色巨人IBM,在随后IBM制造的个人电脑中开始使用INTEL的8088微处理器作为其核心处理器。INTEL从此名声大振。《财富》杂志也把INTEL列为在商业上取得最为巨大成功的17个企业之一。

随着INTEL的发展,其研发实力也不断的增强,早期80x86系列微处理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而INTEL在忙于研发下一代处理器时发现,他最终不可能取得用数字注册商标,于是决定使用一个好听而且更容易被注册的名字来命名它的下一代微处理器,这个名字就是Pentium。

1993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NTEL Pentium处理器正式发布,宣布个人电脑开始进入多媒体时代。

2003年3月,INTEL有史以来首次发布一种完整的计算解决方案—迅驰移动计算技术,此次发布可以看作是INTEL全面进军移动便携式电脑的先兆。

微处理器的发展一直在遵循着摩尔定律,始终没有违背,但正式按照定律和目前的研发速度,专家们推断目前的微处理器生产技术即将面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INTEL似乎看到了处理器发照举步艰难。因此再次敞开了广博的胸襟,把臂膀伸向自己尽可能触及的芯片制造领域中,迅驰移动技术也成了INTEL叩开未来之门的敲门砖。

INTEL和AMD是冤家?

有人说,INTEL和AMD积怨已久,此言差矣。1969年,先后有8人从当时知名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仙童公司辞职,其中诺斯、摩尔、葛鲁夫三人创办了INTEL公司,还有一个人创建了AMD,他就是杰里-桑德斯。这两家公司总部都建在硅谷。但在286、386时代,AMD根本没有能力独立设计微处理器,它那时制造的CPU都是由INTEL提供设计图纸,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K5的出现。AMD收购NEXGEN公司后,在1997年4月推出K6处理器,此后它的竞争能力日益扩大,并推出了更多令INTEL感到竞争压力的微处理器。时至今日,处理器市场形成了INTEL与AMD双雄争霸的局面。

何谓“摩尔定律”?

1965年,戈登-摩尔在准备一个演讲时发现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现象。当他开始制作图表来表示内存芯片性能增长数据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增长趋势,芯片容量每18—24个月增长一倍。据此推理,如果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能力将呈现规律增长。

INTEL经典芯片及主板回顾:

1、 Intel 430FX芯片组

Intel 430FX芯片组是Intel公司生产的***款芯片组,当时Intel公司就凭它在芯片组领域一炮打红,从此Intel CPU配Intel芯片组主板性能极佳的说法被人们广为流传。Triton First芯片组,其是当时最早提供对EDO DRAM支持的奔腾级芯片组,它所构建的以高速EDO DRAM与***代原始Pentium处理器相配和的方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追求高性能用户的理想选择。此款芯片组的CACHE类型为管线突发式,***容量为512KB,缓存容量为64MB。在内存方面,他***支持128MB的内存容量,EDO DRAM读取时间为7-2-2-2 FPM DRAM读取时间为7-3-3-3,数据带宽为64BIT,这在当时是很难想象的。

2、 Intel 430VX芯片组

430VX芯片

Intel在推出了两款最成功的CPU之后突然觉得还缺点什么,原因是原始的FX芯片不能满Pentium MMX CPU的需要,而HX芯片组性能好,但它昂贵的价格并不能被一般用户所接受。所以Intel急需推出一款新的芯片组来补充FX芯片组与HX芯片组之间的真空地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Intel 430VX芯片组诞生了,人们习惯的称它为Triton Three。但人们发现这款Triton Three在性能上并不比Triton 2强,只是他低廉的价格被经济不富裕得人津津乐道。

3、 Intel 440LX芯片组

随着CPU制造工艺的高速发展,一款功能强大的Pentium II处理器终于横空出世了。为了推广这款CPU,1997年5月,Intel特意为它定做了一套新衣服——440LX芯片组。首次支持AGP、SDRAM和Ultra/33功能,而且它支持两个处理器,是当时最强劲的芯片组。

4、 Intel 440BX芯片组

440BX芯片

Intel 440BX芯片组是寿命最长的一款芯片组,也可以说是Intel公司最成功的芯片组产品了,直到今天它还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这款440BX配合Intel的Celeron CPU能发挥出极好的超频效果,而且它的价格也不昂贵,所以它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广大DIY爱好者所喜爱。

5 、Intel 810芯片组

Intel 810芯片组

继成功推出Intel BX之后,Intel便下了大赌注全部投在下一代芯片组产品上,这就是I810。I810不仅仅是Intel首款整合型芯片组产品,同时也是Intel尝试的新式“固件控制中心”架构式设计,一改以往的南北桥设计,这种新式的设计独道之处在于,将各部分性能分解成为独立的芯片,重新设计了芯片间通道的传输方式和速度,因而在性能上得以提高。不过,这款产品的市场反映并不是很好,使Intel有些黯淡。

6、 Intel 820芯片组

Intel 820芯片组

有了RAMBUS的助阵,加之I820的许多新设计,Intel便在梦想着收复所有失去的芯片组领地,但是事实又给了Intel重重的一击。因为RAMBUS内存的授权权益金相当高昂,加之RAMBUS内存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简直是无法想像的。I820的上市,可以说是让Intel用钞票买来了一个教训,因为Intel在I820身上损失惨重。

7、 Intel 815芯片组

Intel 815芯片组

时近千禧年末,Intel传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简洁版的I815芯片组I815EP全面上市,除了增加了对ATA100的支持以外,还去掉了内置的昂贵I752显示模块。这下,性价比大幅提升,是I815EP主板在PIII市场呼风唤雨。

8、 Intel 850芯片组

Intel 850芯片组

2000年11月21日,Intel发布了新一代的奔腾处理器—奔腾四,采用Willamette核心,Sock423接口,配套的芯片组产品是I845和I850,I845支持PC-133 SD内存,而I850则使用Rambus内存,这是820芯片组回收时间后,Intel再次推出支持Rambus内存的芯片组。

9、 Intel 845D主板

Intel 845D主板

I845D的发布,也意味着P4芯片组正式跨入了Socket 478时代,开始提供对DDR内存的支持。

10、 Intel 845PE主板

Intel 845PE主板

支持400/533MHZ前端总线设计的处理器,提供对单通道DDR333 内存的支持。支持超线程技术。提供对AGP4X总线规范的支持。

11、 Intel 845E主板

Intel 845E主板

提供对400/533MHZ前端总线设计,采用SOCKET 478接口处理器的支持。支持单通道DDR333内存。

12 、Intel 845G主板

Intel 845G主板

整合EXTREME GRAPHICS显示核心。提供对400/533MHZ前端总线处理器的支持。支持单通道DDR333内存。

13、 Intel 848P主板

Intel 848P主板

支持400/533/800MHZ前端总线设计的处理器,支持单通道DDR400内存。支持AGP 8X总线规范。提供2个SATA接口。

14、 Intel 865PE主板

Intel 865PE主板

支持400/533/800MHZ前端总线设计的处理器。支持双通道DDR400内存。提供2个SATA接口,搭配ICH5R南桥芯片,可是实现多种RAID模式。

15、 Intel865G主板

Intel865G主板

板载EXTREME GRAPHICS 2显示核心。支持400/533/800MHZ前端总线设计的处理器。支持双通道DDR400内存。提供2个SATA接口。

16、 Intel 875P主板

Intel 875P主板

与865PE芯片主板***的区别在于支持PAT功能,另外提供对ECC内存的支持。

Intel915X系列芯片组不仅是LGA775接口处理器的***搭档,还将众多全新技术引入了实际应用。915X完全抛弃了AGP总线,改为使用更先进的PCI-E总线,可为图形芯片和高速存储设备以及网络设备带来更高的数据传输带宽,,是近年来电脑系统中***革命性的总线升级。突破性的支持DDR2内存,此举表明了未来芯片组的发展方向。搭配ICH6系列南桥芯片支持HD-AUDIO音频规范,支持RAID功能的ICH6R还提供了全新的MATRIX STORAGE功能,兼顾了成本、性能和安全。

17、 Intel915P主板

Intel915P主板

提供对533/800MHZ前端总线设计,采用LGA775接口的处理器。支持双通道DDR2/DDR内存。提供4个SATA接口。提供对全新PCI-E总线的支持。

18 、Intel915GL主板

Intel915GL主板

整合GMA900图形核心,支持DX9.0特效。支持533/800MHZ前端总线设计,采用LGA775接口的处理器。内存方面仅提供对DDR内存的支持。提供4个SATA接口。

19、 Intel915PL主板

Intel915PL主板

支持533/800MHZ前端总线设计,采用LGA775接口的处理器。内存方面仅提供对双通道DDR内存的支持,内存插擦也减少为2条。提供4个SATA接口。

20、 Intel915GV主板

Intel915GV主板

整合GMA900图形核心,支持DX9.0特效。支持533/800MHZ前端总线设计,采用LGA775接口的处理器。内存方面仅提供对双通道DDR内存的支持。不提供PCI-E X16显卡插槽。提供4个SATA接口。

21、 Intel910GL主板

Intel910GL主板

主要针对OEM市场的产品。支持533MHZ前端总线设计,采用LGA775接口处理器的。提供4个SATA接口。

22 、Intel915G主板

Intel915G主板

板载GMA900图新核心,支持DX9.0特效并提供PCI-E显卡插槽。支持533/800MHZ前端总线设计,采用LGA775接口的处理器。提供4个SATA接口。

23、 Intel925X主板

Intel925X主板

支持533/800/1066前端总线设计,采用LGA775接口的处理器。支持EM64T技术。提供对DDR2内存规范的支持。搭配ICH6R南桥芯片支持MATRIX STORAGE功能。

945X/955X的出现来临预示着个人电脑开始向双核芯时代迈进,同时支持EM64T技术。配合ICH7/R南桥芯片,提供对SATA2 规格的支持。945G整合GMA950图形核心,较GMA900核心频率有所提高,3D MARK03测试成绩接近5200独立显卡。

24、 Intel945G主板

Intel945G主板

整合高效的GMA950图形核心,并提供PCI-E显卡插槽。支持双核心处理器。支持DDR2 533/667内存。提供对SATA2传输规范的支持。

25、 Intel945P主板

Intel945P主板

支持533/800/1066前端总线设计,采用LGA775接口的处理器。支持双核心技术。提供4个SATA2接口。搭配ICH7R南桥芯片支持RAID功能。

26、 Intel955X主板

Intel955X主板

支持533/800/1066前端总线设计,采用LGA775接口的处理器。提供对双核心处理器的支持。支持双通道DDR2 533/667内存。支持ECC内存。***支持8GB内存

英特尔今日在IDF论坛上针对企业市场产品策略进行说明,表示未来将逐步采用新的vPro、I/0、处理器制程等技术强化系统安全管理及效能。

这些新的技术,包括明年中将在商用计算机推出新一代的vPro平台McCreary,以及在处理器部份即将迈入45奈米制程的Penryn,在服务器平台部份于2010年将采用新的I/O强化系统效能等等。

以vPro新平台McCreary为例,明年商用计算机处理器也将推出45奈米制程代号为Wolfdale的双核心处理器,以及代号为Yorkfield的四核心处理器,搭配Eaglelake芯片组及TPM 1.2安全芯片,可支持英特尔主动式管理技术iAMT 5.0及最新的Danbury管理技术。

英特尔数字企业事业群副总裁Kirk Sk***gen表示,Danbury的硬件管理技术,将过去由软件所支持的功能,像是密钥管理、数据复原、硬盘安全等提供硬件层级的安全管理。目前英特尔已与Check Point、SafeBoot等软件业者合作,利用新vPro平台提供的功能,可做到像是无接缝的软件修补派送、远程管理人员解除终端计算机硬盘安全锁定再重新设定密码等管理。

而为了强化服务器系统效能,英特尔表示明年将推出名为Tolapai的系统单芯片加速器,将在英特尔的QuickAssist控制器单一芯片中同时整合IA指令集、内存控制器、I/O控制器等功能;藉由SOC架构设计的Tolapai,英特尔表示,可望减少2成的I/0耗电,并加速8倍的传输效能。

另外,其他系统I/O技术上,英特尔也计划在2010年将PCIe 3.0导入系统平台中,相较于明年将推出的新服务器平台Stoakley采用的PCIe 2.0,在传输带宽上再提升2倍;至于传输效能比USB 2.0多出约10倍的USB3.0也将在同年导入。

至于年底就将迈入45奈米制程的Penryn处理器,英特尔也揭示部份讯息,包括新处理器在效能、能源效率上的提升。和65奈米Xeon 5300系列处理器相比,将推出的代号Harpertown,45奈米Xeon 5400系列处理器在晶体管数量上多出2亿多个,同时四核心共享的L2内存容量也由8MB加大至12MB。

Sk***gen表示,在耗电封装与现有四核心65制程Xeon处理器相近下,效能约提升了35%,显示出新制程处理器比旧制程处理器多出38%的每瓦效能。

而对于英特尔将在明年翻新的微处理器架构Nehalem,英特尔预计内建核心数从最少的双核心到最多8核心,以每核心拥有双线程来看,最多提供16个线程,并且在架构上也将整合内存控制器,强化处理器核心与记忆沟通效率。

关于硅谷蓝图和硅谷蓝图saas销售阶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