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第四季终于来了!这一季的阵容也是相当豪华:谢娜、龚琳娜、蔡少芬、陈嘉桦(Ella)、秋瓷炫...每位姐姐挑出来都很有说头!
但近期爆火的是被二次元捧出来的MARiA(美依礼芽)。你可能不知道她是谁?但你一定多多少少听过或听说过MARiA的代表作《极乐净土》!
7年前风靡B站,让无数人着迷,无法自拔,号称听了会中毒的神曲。
节目组在第一期初舞台播出后,开了一个人气投票界面。原本的规则是:明星的投票数超过100万,节目组就会放出该明星的对应舞台直拍视频。
也就是说,理论上投票100万就足以达成目的,但二次元们足足给美依礼芽“最高礼遇”,截至5月10日晚22点,投票数已超3000W,远超其余姐姐。
可见,粉丝的力量依然强大!
01、粉丝经济有多大空间?粉丝经济,原本泛指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创收行为,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在精神或经济层面获取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粉丝便是粉丝经济的核心,品牌或者企业通过建设粉丝精神层面价值,从而增加消费者认同和消费者粘性,最终提升经济收益。
粉丝经济是商业化的放大器。基于平台、模式、内容的不同,粉丝经济的变现路径也被探索出更多样化。
除了早期的明星周边消费支持外,当前粉丝经济已经慢慢发展出用户打赏、内容付费、品牌带货等多种粉丝经济商业行为。
另外,疫情期间影视行业受到重创,短视频和直播行业成了大家娱乐方式的首选,行业增速明显,各类大V、博主和网红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关注度,可见粉丝关注的对象不再局限影视、音乐明星,这更增加了品牌维度的粉丝经济。
若以粉丝为核心,粉丝经济生态可以划分成4个维度,分别是明星、IP、网红和品牌。“粉”的内容多样化,“粉”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实体明星、实质作品或者内容,而更多的是虚拟网红和IP。
这也为粉丝经济带来了丰富的商业模式和创新玩法,也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
从娱乐圈巨头《乐华娱乐招股书》中可以了解到,中国泛娱乐市场规模由2017年约人民币2992亿元增加至2021年约人民币700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7%。预计总市场规模将于2026年达至约人民币13456亿元。
仅泛娱乐的市场规模就如此庞大,再加上其他品牌或IP带来的粉丝空间,足以让品牌方有充分的市场去发挥自己的才华。
02、品牌如何利用“粉丝经济”?我国粉丝群体的特征为:来源于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的学历较高的95后和00后消费者,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Z世代。其中,00后人口规模约1.63亿。
他们生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物质条件相对90后更加优渥。作为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的一代,00后线上购物心智日趋成熟,人均年消费金额增幅远超其他代际人群。
身处于多元文化时代,00后更加渴望找到自我的身份认同,兴趣爱好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七成00后日常会为兴趣爱好进行消费,与90后相比,他们在兴趣爱好消费支出比例更高,为兴趣买单意愿更强。
以收藏著称的谷圈氪金程度位列第一。“谷圈”特指收集ACG(动画、漫画、游戏的统称)周边产品的群体,他们的收集物被称作“谷子(Goods,译为商品)”,较常见的是徽章和玩偶。去年,零零后谷圈人均年消费金额超1700元,且同比上涨20%。
可见在粉丝圈层中,IP圈层受到国内粉丝的热捧度较高。其次是品牌圈层、网红圈层,最后是明星圈层。
社媒平台作为各粉丝经济圈层重要的传播渠道,能够吸引、转化大量的广域粉丝群体。
由于各社媒平台本身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各社媒平台的KOL的属性不同。各社媒平台的属性不同也间接影响了粉丝选择,最终导致品牌在不同平台中营销内容投放量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品牌方还没有运营粉丝社群,这种类型的品牌就需要借助其他圈层来传播广告内容,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由于粉丝群体的规模、粉丝的消费意愿度会造就圈层中粉丝经济效用的上限,因此品牌对各圈层中的粉丝效应加以利用可实现利益最大化。
另外,未成立起粉丝社群的品牌,也同样可以利用短视频的方式在互联网端打广告。可以以植入广告为主,明星推荐为辅。该类型品牌也可以通过粉丝数量积累、粉丝消费意愿提升的过程中,将圈层的粉丝流量引导为品牌私域流量,最终变为品牌圈层粉丝。
在流量红海的厮杀中,能否产生足够的粉丝黏性成为评判好内容、好产品的一个标准,各家品牌也基于这一逻辑,将重心转向了对产品和运营的打造与赋能。
例如,众所周知的小米手机,在创立初期,非常注重用户参与度,雷军曾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小米贩卖的不是手机,而是参与感。”
他们瞄准“手机发烧友”这一群体,主动与他们交流互动,定期举办了很多的粉丝后援会,这在为小米宣传的同时,更为小米培养了众多的忠实粉丝,也是米粉的核心成员。
这些粉丝,不仅为小米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免费的宣传,更为产品的后续开发、改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让“小米为发烧而生”这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粉丝经济”对于品牌发展来说,既是助力,也是挑战。
如何营造良好“粉丝生态圈”,催生品牌优质产品,是企业必做的一道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