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文城豆瓣 、文城豆瓣影评
2023-04-07 01:57  浏览:46

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故事依旧是平铺直叙,笔触依旧冷静的可怕。无论场面怎样惨烈,怎样宏大,怎样壮阔,他都以一种超级冷静,淡定的口吻讲述,这是他擅长的叙事风格。从《活着》到《兄弟》,皆是如此。这样的讲述也从一开始就把阅读者的情绪囚***起来,心里憋得慌,找不到出口发泄。直到读完,才能流出眼泪,像是一种无声的宣泄。

故事背景是清朝灭亡,北伐混战及民国初建的混乱年代。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一个西北的男人为了找到丢下孩子跑掉的妻子,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孩子,长途跋涉到了一个叫文城,亦或是叫溪镇的南方小镇扎根,生活,死亡的故事。故事人物也比较扁平化,好人太好,坏人太坏,没有立体感。读的时候让人感觉,好人为什么这么好?坏人为什么这么坏?

尤其有一节,戳到人心。土匪闯入城内,一刀砍下了婴儿的头颅。孩子的母亲一脸鲜血,依旧抱着无头的孩子拼命跑着,她啊,以为孩子还活着

这里就能感受出这其中的反差。

在命运的洪流下,每个人都如蝼蚁,活得如此艰难,却如此有勇气,为了亲情,爱情,友情不惜失去生命。然而,就是这样混乱的人世,依旧有孩子的微笑,母亲的牵挂,父亲的慈祥,朋友的仗义,陌生人的温暖。有现世的安稳,未来的希冀。

一个假的文城搭上林祥福的一生,却在这个未知的地方发生了这么多快乐和不快乐的故事。虽然主人公死的比较仓促,但也不影响故事本身。

不知道是不是人物太过于扁平化,亦或人们老是拿来《兄弟》和《活着》相比较,总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豆瓣评分也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低。

但我觉得,此书就是此书,没法和其它作品相比较。此书的题目也是意义深远,文城代表着理想中的世界,美好的未来,那里也有美好的人。

但也有人解读文城寓意“文化传承”,林祥福代表的是温良恭俭让,陈永良代表的是仁义礼智信。他们认为余华是希望我们能把我们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美好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们对未来的希冀是美好的,但或许去了未来,依旧是混乱不堪,充满了恶臭,死亡的沼泽。但它终究也会来,也终究在那里。

未来的路在那里?我们不知道。但一定存在,或许不叫文城,可能它叫溪镇。

“文城在哪里?”

“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书籍有哪些

1.《生活需要孤独感》

一句话推荐:努力是一场孤独的奋斗,而所有的成功都是蓄谋已久。

内容简介:我们一直害怕孤独,越是长大越是感到孤独。这个时代,孤独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在孤独中,我们能更深刻的思考,学会独处,更透彻的了解自己,和自己对话。可以拥有一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毫无忌惮的任思维天马行空!每个人都需要孤独,孤独是我们的***的増值期和生命中***的礼物。自律的顶端就是享受孤独。

精选书评: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不仅重新认识了孤独,而且也明白了一个人的日子里,自己究竟该怎样做。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别人走不进来,自己也走不出去。(来自豆瓣读书)

2.《你的善良份须有点锋芒》

一句话推荐:你当善良,且有力量。

内容简介:什么时候打开都不晚的心灵开悟之书。如果你习惯了吃亏,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委屈自己,习惯了不拒绝所有人,便会忘记其实你可以有态度,可以有观点,可以有能力,可以有自己从容的生活。36段过往的人生故事,多维度层层剥开36种隐秘心理与生活真相。这样的故事你也许没有读过,但你一定能感同身受。

精选书评:读了这本书后,会让你懂得自信、独立、无畏、和拥有自己的原则;不纵容他人的恶意、不委屈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等恰到好处的出事方式。

3.《皮囊》

一句话推荐: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内容简介: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精选书评: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有种流泪的冲动,我以为是因为书写者能写出好的故事。直到看到最后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想流泪不过是迷惘太久的自己急需一个出口。

4.《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一句话推荐: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与你喜欢的人在一起,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幸福之门。

内容简介:全书完美再现了摩西奶奶清新温雅的笔触,她用自己百年人生的经历娓娓道来,讲述人生的真谛与本质。从七十岁前的田园生活,到年近八十开始绘画,摩西奶奶将一切过往感悟缓缓写出,睿智又精炼,从容而乐观,犹如一道心灵温泉,给迷茫与困惑中的年轻人带来启示与激励。正如,她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找到自己发自内心喜爱去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让这一点点小小的坚持,带给我们微妙的喜悦。

精选书评:虽然是鸡汤,但来得恰到好处。“你不喜欢的每一天都不会是你的,对于不是心中所想的生活,无论这生活有多么美好,多么安稳,没有喜悦的生活,都不是真正的生活。”

5.《你总是太容易放过自己》

一句话推荐:放过自己很容易,让生活放过你却很难。

内容简介:这本书是卡西写给迷茫又不安于平庸的年轻人的励志之书,包含《年轻穷可以,但别一直穷》《你不是迷茫,你是自制力不强》《有断舎离,才有品位的提升》《不要让别人的目光,阻碍了你前进的方向》等38篇文章,这些发生在你我他身上的故事刺痛人心发人深省,它促使你去改变,不逃避困难,不屈服于现实,去迎难而上。你对自己越严格,生活对你越宽容。

精选书评:还是很走心的一本书,就像个老朋友一样。絮絮叨说着一些鼓励人的话,在这个社会更好的生活下去。

6.《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一句话推荐: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你的人生还有别的。

内容简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会经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会经历多少归零式的起步?每个人自我逐渐成熟的过程,就是逐渐忍受分离、孤独、背叛、愤慨的过程。小说中离家独自生活、重新追寻爱的真理的主人公,就是我们自己。

精选书评:16岁就读过,26发来重读,才明白当年的芒果街徒然草不过是少年强说愁。每个少女在成长中的忧愁困惑,人生路上的迷茫,对爱的渴求与不解,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得解。

7.《太年经》

一句话推荐:生活的脚步一刻不停。你要么翻到下一页,要么停止阅读。假如你停止阅读,故事将就此结束。

内容简介:书里讲述了五个女人的故事,年龄跨度从13发到64发,展现了女性在各个年龄段遭遇的困境也诠释了她们各自的善良与勇敢。《华盛顿时报》评价其为“本质上,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充满智慧的杰作!”

精选书评:简最喜欢的那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不是从一出生起就一成不变的,生活会迫使他再三再四地自我脱胎换骨。

“城”还在,“文”已式微——读余华的《文城》

“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阅读余华“暌违八年的全新长篇”《文城》真的能够获得这样的阅读体验,还着实印证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展读完作品的主体部分,不论是故事讲述,还是人物形象,亦或叙述语言,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阅读心理预期。从某种程度上说,封面的“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这是一个‘荒蛮’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的注语多少带有谶语式的预言。

八年的沉潜,八年的修炼,八年的体验和洞悉世情百态,本应该文字更加老道,语言更加厚重,见地更为深邃。可是,仔细品读《文城》前半部分(据实而论,因为前半部分距离自己的阅读心理期许距离尚远,没有读下去的欲念),与他前期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日》等作品相比,总感觉少去了那种接地气的味道。如果把该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比较,更显得单薄。远的像路遥的《平凡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近的如麦家的《人生海海》、李佩甫的《生命册》、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陈彦的《主角》、徐则臣的《北上》等,不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叙述语言的锤炼,还是故事情节的构织,都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为读者所淡忘。

据实而言,几年前阅读余华的《活着》和《第七日》时,不论是现实主义笔触的写实,还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都有一种不忍释卷的阅读冲动。就是从那时起,余华的名字也随之储存在记忆深处。凡是与之相关的信息,或他写的单篇文章,只要有可能都会浏览品读。现今,当豆瓣网强力推荐他历经八年创作的新作面世,并获得8分以上的好评时,身为“余迷”的我自然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可否认,之所以毫不犹豫地下单,是源于对其更优秀作品的期望。

兴许正印证了那句“希望越多,失望越大”的谶语。当怀着急迫的心情拿到作品,着实被它外在精美的装帧吸引,阅读的冲动也随之被撩拨起来。可是,当品读文字,感受作品的故事情境和讲故事的风格时,产生的不是爱不释手的冲动,而是一种恹恹欲睡的慵懒。也就是在此时,才真正体味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的真味。之所以出现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我想一个方面重要的原因是本人的学力有限,无法抵达作品被投注的意蕴的高度。学识的浅薄、目光的短视决定了阅读作品收获的有限。至于作者在作品中的因寄所托,更难得相中之义了。

就整部作品的布局看,它由两个部分组成:《文城》主体和《文城》补。因为各自在作品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作者着墨用力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主体部分以生活在黄河北边的林祥福为故事的主角。故事讲述他带着襁褓中的女儿林百家(因吃百家女人的奶成长而取名)不远千里寻爱所经历的坎坎坷坷,最后命丧异乡的故事。从整个故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看,身为北方汉子,林祥福所表现出的是一个男人为爱而坚守,为爱而执着的韧劲。从北方独自一人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寒暑易节,不辞辛苦,他的目的很简单,也很纯粹,就是找寻到自己深爱的小美,为孩子找到自己的母亲。没有与小美谋面前,作为阔少爷林祥福过着殷实的生活。在经历了丧父之痛后,他开始慢慢独立,并不断变得强大,渐渐支撑起强大的家业——“四百多亩田地和有六间房的宅院”。而对于木匠的痴迷,林祥福拜访了远近闻名的木匠,学会了木匠应该掌握的各种技艺。富裕之家,除了物质的富庶,大人也没有忽视对孩子进行精神的补给。——“母亲一边织布一边指点他的学业,在织布机吱呀吱呀的声响里和母亲温和的话语里,他从《三字经》学到《史记》《汉书》。”而与从江南来的,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小美的邂逅,一下子改变了林祥福的人生轨迹和生命状态。(从故事发展的经络看,小美出现在林祥福的生活中,本身就是隐含着不可告人的阴谋。)小美江南女子特有的韵味深深吸引了林祥福,从懵懂到肌肤相亲尽管经历了复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当林祥福从小美那里真正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尤其是他们爱的结晶林百家来到世界之后,小美已经成为林祥福生命中永远无法剥离的存在。

因为带有几分神秘,加之是有预谋的设计,这就注定了两个人的故事只能以悲剧结束。小美在林百家出生时间不长,就丢下父女不辞而别,这对林祥福来说是在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狠狠地扎了一刀。嗷嗷待哺的孩子,无法抹去的“那些热烈的夜晚,两个人的身体在炕上合并在一起”的曼妙体验的内心的双向撞击,迫使林祥福不得不放下家里的产业,带着孩子向“文城”进发。“文城在哪里?这里是文城吗?您知道有一个叫文城的地方吗?对于像这样的问题,一个背着包袱,包袱里面裹着女儿的北方男子来说,他问了无数遍。以至于最终他也不知道文城在哪里。就只是这样问着,不断寻找。文城在哪里?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那里是江南水乡,出门抬脚就要乘船,水连着水,芦苇荡散布其间。野鸭,水鸟不计其数,岸上万亩粮田。”而从整个故事的发展看,林祥福直至到死也没有找到“文城”。尽管溪镇带有太多“文城”的印记,但对林祥福来说,“文城”是自己心爱之人存在和居住的地方,是一家人团聚,并其乐融融享受幸福生活的地方。可是,溪镇没有。尽管有许多与小美长得相似的女子,但更多是因为相思太深而产生的错觉。

一个人是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治世如此,乱世更是这样。荒蛮的时代,军阀混战,匪患猖獗,普通人想过上安稳的日子难于上青天。客居溪镇的林祥福凭借自己的勤劳能干,加上手头的资金,很快在溪镇站稳脚跟,并有了自己的产业,而且越做越大。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岁的增长,林祥福对小美的思念虽然没有完全淡忘,但已经没有先前那份炽烈。而女儿的长大,加上凶残土匪的多次绑票侵扰,让林祥福更清楚现实如何安全、安稳地生活是头等大事。陈耀武代替林百家做了人质被割去一只耳朵,陈家一家对自己父女的的悉心呵护与观照,商会会长顾益民对一个外乡人的接纳,与小美神似的翠美卑微与不幸......当这些交织在一起成为林祥福生命中无法绕开的存在时,林祥福在内心深处已经把溪镇视为生命中的第二故乡。正是如此,当溪镇面临群龙无首,即将被土匪屠城的危险时,他毅然决然地冒死去与凶残的土匪进行交换人质。他深知自己此去凶多吉少,但是多年来享受溪镇的恩泽,他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回报。

黄河北边、溪镇、万亩荡、齐家村、沈店,空间交叠、人事变迁。对林祥福来说,他的生命轨迹随着田氏四兄弟拉着田大的尸体到来将要完成圆满。“叶落该归根,人故当还乡”,八个字写尽了林祥福内心的酸楚。“田氏兄弟拉着大哥和少爷,在冬天暖和的阳光里开始了他们的漫漫长途。林祥福的童年是在田大肩膀上度过的,田大驮着他一次次走遍村庄和田野,现在他与田大平躺在一起,踏上了叶落归根之路。”这样的结局,这样的书写,不能不说中间有太多无法说清的命中注定和人世无常。

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盘根错节的矛盾冲突,民与匪、善与恶在乱世中,在江南水乡鲜活地展演,通过稍显繁琐的叙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论是顾益民、陈永良,还是林祥福、林百家,亦或小美、阿强,他们只是生活在乱世的普通人,当成为余华笔下描绘的对象,变成作品中的人物时,即使是虚构的,他们身上也都或多或少地烙上当下人的生命印记。这也许是促使自己把作品读完,获得的阅读体验吧。(陈士同)

余华——那就游到海水变蓝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

摘选自百度百科上面的简介。提到余华,大概都会想到他脍炙人口的佳作《活着》。不少网友调侃“《活着》让不少人活着”,这种结论的提出也并非没有事实依据。《活着》一书自出版以来就不断斩获国内外奖项,随着书本衍生出来的电影、话剧与电视剧也好评不断;余华本人更是凭借这部长篇小说从先锋文学当中成功转型,为后来关于“余华”、“余华作品”的研究打下基础,可以说是在那个作品群星荟萃的年代当中“杀出重围”,站在了金字塔尖。

《世说新语》有云:“颂其诗,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那这一期就来“知其人”。

余华三岁时杭州“血吸虫病”流行,他们举家搬迁至海盐这座小县城,父母都在当地的卫生院工作。幼时的余华去找上班的父亲,都会经过“太平间”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地方;甚至在夜晚睡觉时,经常会听到各种哭声......这些在他那都是家常便饭。夏日为了消暑,躺到了太平间睡午觉。

这个经历让我想到了著名作家三毛,她小时候为了清净不被打扰,跑到别人坟头上看书。(是不是想要成为作家都需要这样傲人的过往?)

小孩子大多是贪玩的,为了逃避农活,余华经常装病。但是,这怎么会难倒行医的父亲呢?“演技很好”的余华有一次装病翻车了,被诊断为“阑尾炎”,被架上手术台的余华问能不能放他下去?结果当然是阵亡了“阑尾”这个伙伴,再不能当飞行员了。

在《朗读者》中,主持人问余华:“那你父亲的阑尾呢?”

“割掉了,我哥哥的阑尾也割掉了。我们家已经没有阑尾了。”真是让人忍俊不***。

1977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余华也报上名想要参加高考。但是考了两次,未果。所以就被分配到了当地的卫生院当起了牙医。在华子哥自述当中写道:“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上班***天,余华一个从来没有学过医学的人,就拔牙了。拔了五年,将近一万颗牙齿。

空闲的时候就面对着对面那座桥,向往自由的生活。

拔牙的余华发现文化馆的人每天都在街上闲逛:“你们不工作吗?”

“我们这就是在工作!”向往自由的余华,就是因为这句话,转身辞掉了牙医的工作。“弃医从文”发生在鲁迅身上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劣根性;百年之后发生在余华身上,却是因为——我要做一个自由自在的穷人。

到文化馆上班的***天他就故意迟到两个小时,到了却发现自己是***个。“我就觉得这个地方好,我来对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摸鱼划水。不过因为划水从事一项职业而声名大噪的却不常见。

这是网络上一个主播采访余华,让他自己给《活着》这本书打个分,余华脱口而出:“9.4分”。主播接着问:“那剩下的0.6分您觉得是扣在哪了?”

“剩下的0.6分你去问豆瓣吧......”我仔细看过那个采访,余老师回答的态度十分真诚,不不过这个回答着实是令人笑掉大牙。

在歌手李健的时光音乐会上面,邀请余华老师上去讲话。他俩谈话当中就透露到余华曾经在新书《文城》出版前送过样书给李健,所以新专辑发行也照例送给余华先听听。

“我很喜欢李健的歌,但是抱歉我没有买过他的唱片.....这次新唱片出来之后我一定去买十张!送给别人”。

“但是你的新书我买了30本欸”,李健回答道。

“那我买60张”。热心网友将这两个可爱人的对话称为“小学鸡攀比”,明明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这还攀比起来了。以上都是余华这些年接受的采访的名场面,也因为“金句频出”,被网友调侃为“被写作耽误的段子手”。

依照时间顺序给大家罗列出来,其实从小到大,余华内心那种对自由的赤枕之心从未改变。

小时候因为课本上说海是蓝色的,但家门口的海却是黄颜色的,就想在这游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和莫言一起接受采访时,国粹经常冒出口;就读鲁迅文化班的时候,起哄调侃迟子建年龄小,教唆着把她请出去。

这就是生活当中的余华,明亮又真实。

在上面也提到过:余华在90年代开始转型。原来的余华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先锋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转型前余华的文字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像《十八岁出门远行》不断创新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但是转型之后的余华就属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类,站在传统基础上著文,《活着》《文城》都是一脉相承,延续90年代的写作风格,重视本土的、乡土的文学,这也是为何后来余华的文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原因。他的文字具有世界性。

下一期:读其文

关于文城豆瓣和文城豆瓣影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