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
死了37个群后,我总结的经验小树不修不直溜
2023-11-16 18:35  浏览:44



自打人们有了QQ群和微信群之后,身边的人谁没建过群呢,但是又活过了多少?


从建群开始拉一堆人进来,最后发现朋友们都不怎么说话,自己在那干着急,最后索性群主也不讲话了,群慢慢水了。


呱哥和朋友们的群不一样,每天都有话题讨论。


昨天晚上睡着的时候有个朋友发信息说,为什么把他踢出群了?她可能不知道,最近呱哥和朋友们的群发生了一件,在我看来是非常 重要的事情。


我们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社区投票。投票决定群人数范围,结果非常符合28定律,有接近20%的同学同意群的人数维持在249以下,就是在现有的人数不变。


有的人可能会说,真理往往掌握在20%的人手里,但是这一次我选择80%的那波人。


原因是我希望社群能够去中心化的,由群友决定社群的方向。


那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还得从群为什么容易死说起。


社群的最终的命运就是死亡,它是有生命周期的。


从成长期到高峰期到衰退期,非常契合用户成长模型。


唯一能做的就是延长成长期,在我脑海里,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小米模式,让用户参与进来。


现在我熟悉社区做的比较好的还有蔚来汽车,蔚来汽车因为社区做的好,转介绍的成交额占比喜人。


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理念,弱化平台或者群主的话语权,社区共同制定相对合理的规则。


保持适度的人数让群成员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让彼此进行深度的链接。


关于群的重大决策,要大家都能参与进来,由群友决定一些大事的决定权。


还提供一些情感价值,比如经常有群友会问我一些职业的问题,那不管多忙,我都会回复和参与讨论。


这是我作为群主的责任,也是我对群友的承诺。


如果有一些我解答不了的问题,或者需要公开讨论的问题,可以po到群里一起探讨。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我们群里没有谁装逼,而是形成了互助的群文化。


为了鼓励群友链接,之前还组织过一次线下分享活动,反响不错。

所以暂定打算一个月组织一次,线下分享活动。


从过年到现在,我也进了几十个微信群。


从群友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进群,一定要有目标。


目标可以是刷存在感发广告,找小基友和潜在的女朋友,也可以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有深度的探讨。


但是进去最后最忌讳的是为了进群而进群。这样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群宝贵的名额。


微信群是一种获取知识质量比较高的互动方式,比如我们群经常讨论职场问题和产品设计问题,有些话题你一言我一言,能够收获不少。


呱哥也是因为自己建群,看到很多话题,都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自己也在不断的成长。


对于群友之间的个人恩怨, 群主不能管也管不了,但是涉及社群的公共事件,比如泄露群成员的个人隐私、侵犯人身安全和财物纠纷。那么社群管理员就有必要当一回判官了。


新媒体行业逐渐进入了下半场,下半场大家有个共识是私域流量,只有真正建立深度链接的流量,它才是有效的流量。


我理解的私域就是一群意气相投的人,一起去做还蛮有趣的事情。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愿我们江湖还能相见。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