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两张图
朋友们大家好~鉴于近期不少朋友找古牧君询问面试事宜(是觉得我跳槽多么?),加之在百度指数上看了下数据,面试技巧等面试相关问题,真的是广大青年(30岁以下)的刚需,所以就结合自身经历倾囊相送,请查收:
1,端正面试心态
2,招聘视角重组简历
3,清晰的现场表述
4,(隐藏核心技巧文末揭晓)
端正面试心态
(1)空杯心态
甭管自己现在是什么title,有什么大公司背景的加持,在就业环境的至暗时刻,还是把自己摆的低一些比较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有什么幺蛾子在等着你
比如曾经的古牧君吧,觉得自己公司牛逼、title也还ok,就抱着“临幸”的心态去面试了某东南亚No.1电商平台,然而一面就是一盆冷水。面试官上来不问简历不问背景,直接现场小白板做题。“先估算下深圳有多少辆出租车,再手绘一下电商网站支付下单界面的原型图,最后再针对网易考拉app谈谈优化建议”,一顿知乎+校招经典题目猛招呼,当场懵逼+猝死
可回头想想,咱面试前也没好好打听下这家公司的面试特色吧?人家从考察通用能力的角度问些知乎经典题目也多少有道理的吧?怪只怪自己自视甚高,一上来就动机不纯拿着人家当备胎,结果反被人家羞辱,这不是活该么!?~
(2)背水一战的觉悟:
骑驴找马,在职找工作,不得不说是一件特别耗费心力的事儿,所以我们的每次面试选择都最好是认真的、抱着背水一战的觉悟、把这次面试当成是最后一次机会
不要妄图搂草打兔子、顺手能牵羊,海投简历海量面试,消耗的是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当你遭遇到一两次较为意外的面试失利后,就会不同程度的打击到自己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3)找份能说服自己的工作:
我们这个行业,加班几乎无法逃避。如果你选了一个无法从内心说服你的工作,那即便入职也是煎熬。而且别说入职之后了,如果你内心对这份工作不是那么认同,你在漫长的面试阶段也很容易懈怠、或者被面试官质疑你的owner意识或者工作热情、跳槽动机什么的
而且相信我,钱真的不是万能的,至少对我如此。可能我会因为一份工作的开价高,在入职之前满心欢喜昂首挺胸,但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有倦怠期都会有坑、只不过坑多坑少而已。就像婚姻一样,如果一开始就没有爱,怎么在漫漫人生路上,忍受那些意外的损耗呢?
比如古牧君吧,做过几年广告营销之后,已经渡过了单纯因为一些技巧层面的成功而满足的阶段了,我需要这份工作不仅仅有商业价值
我始终坚信,只有将自己投身到一个更宏大的、正向的潮流中,才能让个人价值最大化。单纯在一个小范围内钻营,只能达到局部最优解,永远无法达到那个全局最优解。我想要求索的,就是那个“全局最优解”
招聘视角重组简历
我们完全可以把写简历这个事儿,当成做一个产品。简历的目标受众是谁?简历投放后会是一个怎样的流转过程?当目标受众看到简历时,他们原本的期待是什么?我理解,目标受众就是HR和业务面试官这2个角色
HR:岗位设置的硬性条件是否都满足了?这个求职者简历上写的,是否看上去跟岗位的要求高度相关?
业务面试官: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是否都满足?是否有相关经验能招之即来、来之即战?
那么为了应对上述两个角色的需求,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这么重组下简历?
- 把性别、学历、工作年限、毕业院校、任职过的公司等凡是能作为硬性筛选条件的内容,都尽量前置放在简历的开头。给用户创造便利
- 保证客观不作假的前提下,把履历中各个岗位的title尽量往招聘岗位名称上靠齐。比如说你过往做过数据产品经理,任职期间数据分析、数据运营和数据产品的活儿都有涉及。当前求职的岗位title是数据运营产品经理,那么别犹豫,直接把数据产品经理这段经历写成数据运营产品经理就好。作为HR家属,我负责任的讲,没几个HR能分的清数据分析、数据运营、数据产品、数据策略的差异。别考验用户
- 试试在简历的前半部分,用能力而非项目来组织介绍自己。我们大部分人的简历都是站在自己角度的时间线叙事,但站在业务面试官的角度,其实更需要快速的获知你是否具备岗位要求的能力。如果岗位要求上写了需要具备项目管理能力、产品规划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那你不妨就先直接通过一些经历和一些数据,证明你自己具备上述这3种能力。省去让面试官去你的项目经历描述中苦苦搜索,相信我,很多面试官在见到你之前,并没有好好看过你的简历。给用户创造便利
当你的简历给面试官创造了便利,同时又避免了考验他们,那你就已经比普通的面试者更接近成功了
清晰的现场表述
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但倒不出来的感觉,肯定很痛苦。在面试的现场,如果你不能做一个PPT演示给面试官看(咦?这是不是一个好点子?~),只能靠纸质简历+口述的话,那么条理性就很重要了。这里有一份很基础的STAR法则,请收下好好苦练,让自己在面试中发光
STAR依次为
S,情况,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的背景是啥T,任务,这件事具体是什么、目标是啥A,行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开展了哪些行动R,结果,最后的结果是如何的、最好有客观可量化评价的指标
在面试中,尤其是考察专业能力的时候,可以采用上述叙述回答结构。S和T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环节,但又比较关键。因为一件事情如果开头的方向错了,后续的行动和结果也就都会跑偏。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事之前先需要了解事情的起因、明确其目标,有时候往往当你了解清楚之后,也不见得真的需要做了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STAR,这里举2个常见的反面例子,看看自己是否有被命中:
case1,只说观点**证,侃侃而谈很多,但就是没有说明当时具体的行为
问 “跨团队沟通中如果遇到分歧,你会怎么解决”
答 “我一向都觉得团队内部出现争议和PK是好现象,这是公司应该提倡的一种风格。我认为大家都是为了产品设计能够贴近用户的核心痛点,都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最后还是数据说话,摆道理把对方说服。我感觉时候大家相互之间的关系反而更融洽了”
case2,假设为主没行动,一直在说设想和计划,但好像并没有实际验证操作过
问 “能举一个你通过设计提升用户体验的例子么”
答 “我觉得设计的形态都是服务于更好的传递信息、给用户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如果咱们这个产品界面由我来做,我不会一开始就设计成这样,而是先会去想如何对用户产生足够的视觉冲击力blablabla。如果有机会让我来主导,我就会按刚才说的那么做”
至于正面的例子,等着你亲自补充
对不起,技巧不是万能的
掌握了那么多技巧,面试就可以一马平川了么?不是的,尤其是在比较高级别的面试中,保持诚恳、做自己,才是最佳的策略。古牧君最后再给你追忆个例子:
在一次大BOSS面试的最后,我被问到这么一个问题:“假设有省长和人民银行行长供你二选一(默认这俩职位职级相同待遇相同),你现阶段倾向于选择哪个?”
当时我脑海中快速分析了一下这个题目:省长和行长在工作内容上,尤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有很大的不同。省长处理的是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一省的地理范围)下,相对无限的问题(民生、经济、环保、人事等等);行长处理的是在相对广阔的空间(没有省份地理限制)下,相对有限的问题(就是金融经济领域的问题)。前者更像全才,后者更像专才
面对这么一个没有标达的问题,你会如何作答呢?
做自己,挺好~
回见了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