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
7种心智,更敏捷决策张作霖电视剧
2023-10-20 18:33  浏览:42

跟你讲个故事:

2005年,美国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在凯尼恩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段简短寓言,非常有趣。

有两条小鱼在水里游,碰到一条大鱼向他们游过来,大鱼点点头说:“早,孩子们,水里怎么样”,两条小鱼游一会儿后,其中一条忍不住的看了另一条鱼,问道:“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华莱士说,“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现实”往往是那些最难被发现的事实。人的大脑每天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超过理解范围时,就需要将信息,提炼成简单且易理解的东西。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毕业后,只学习特定的东西,没有接触其他学科宏大思想,也没有培养多学科思维来准确发现问题,造成只有「少几种思维模式」可供面对问题时,进行支配。

就像那句谚语,“对拿着锤子的人说,一切看起来像钉子”,换言之,我们只能在已知背景下看待事物,该怎么办呢?

亿万富翁投资者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曾说,要趁早构建你的“多元化思维模型”,以便更多维方式理解世界,并据此做出更好的决定。

这7种心智模式,解决我许多问题,帮助我有效提高决策质量同时,又能理解生活中的事实,并发现真理。

1.赌徒博弈模型

认知心理学专家、世界扑克系列赛(WSOP)冠军安妮·杜克(Annie _Duke)有句至理名言,叫做“提高决策质量会增加成功的机会,但不能保证成功”。

我把它翻译成,“写好每篇文章并不会带来爆款,但不认真对待肯定不会出现”,依此来激励早期写作时的自己,同样,现在用在我日常做事态度中。

讲真的,每个人都希望“付出有限,回报无限”,这根本不可能存在;把它反过来就变成“付出无限,回报有限”,这样心理就会平衡。我把这种「欲望-能力」平衡的逆向思考,称作“反脆弱性”(Antifragile)。

什么意思呢?

它不是脆弱的反义词,而是一个名词,处于脆弱和坚韧中间,在《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这本书中作者讲了许多案例让读者明白。

比如:

适量的毒素有利于身体强壮,适量工作压力可以让积极性提升,进行极限训练后的自己生理情况更佳,亦或者,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并非那些试图帮助我们的人,而是那些曾经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并未能如愿的人。

所以,反脆弱是,不能让自己的身体、思维、某个其他系统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要适当运用外部刺激和压力(必要时做出点极限挑战),当外部变量开始对自我产生冲击时,不至于让自我没有应变的机会。

比如:

投资时,为防止意外发生,我们可以用10%投资高风险项目,其他占比投资保本项目,这样风险来临,即便做最坏打算,也只赔10%高风险的损失,而不至于90%损失造成生活质量等各方面下降。

比如:

我每月要写30篇左右的文章,任何一个月,其中90%内容都会表现平平,但是剩下10%往往却给我带来大量爆款,最高单篇阅读量高达100万。

我的第一本书,起初抱着最坏打算,觉得会赔掉所有投资(时间、精力、人脉、宣传成本等),但最后,没想到成为一本畅销书,带来许多没有想到的机会。

Peter Sims在他的优秀著作《小赌注》中也阐述了此概念,你反复实验和改进小实验次数变多,你就越有可能获得巨大回报。

当然,这种“赌徒博弈”模型还有一些例子,像你做短视频,只需要投入部分时间、剪辑成本就能做直播切片,还可以分销带货。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发明了电灯,一次采访中说,“我没有失败,只是发现了1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想想看,许多重大科学项目,难道不是在解决一个个不同问题时偶尔找到的最优解?所以,反脆弱从工作角度看属于“赌徒博弈”,寻求90%稳定,押注10%高风险,即便后者失败,前者也能保证基本盘。

2.无知安全模型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曾说:

“疯狂在个人身上属于罕见情况,但在群体、政党、民族和时代中,就是规则”;换言之,传统观念是好的,没有它世界无法正常运转,但是,人们经常陷入随波逐流的环境中。

为什么呢?

一方面怕被排挤,合群意味着不树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为迎合大家的审美、爱好而让改变,然后做自己好像不是很喜欢的事情。

另一方面,随大流可以减少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很多人挤破头考公务员事业编,只因为需要铁饭碗,带来的安全感,似乎认为,一旦考上,一生基本上就有一定保障。

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存在部落主义效应,你必须百分百相信“团队”所信的,否则可能就不是团队中的一员,可是,团队在自己的信条中也会有相互矛盾。

所以,无知可以保证一份安全,“蹲坑”的同时,在重大事情面前,关键时刻还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做?

我通常有8个步骤:①回到原点,②重构问题,③自顶向下,④抓住主线,⑤因果推论,⑥找到关联,⑦进行预演,⑧迭代探索

首先思考,这个问题怎么产生的、是否基于对现实客观观察、包括哪些隐含假设、把种种要素放在更大背景下看属于什么问题,然后重新梳理问题边界,从最高层逐步分解,保证问题系统和完备性。

其次,抓住主线。

1993年哈利·贝克设计了一张伦敦地铁图,这张图与传统设计不同。

车站间距路线多以水平、垂直和45度角来表示,并且用不同颜色区分线路图,虽然没有准确映射现实情况,但让乘客一目了然,最终,该图成为世界各地铁图的样本,成功说明抓住主线重要性。

找到主线就可以进行因果推论,但我们经常会犯一些错误,

如同:

将发生的次序颠倒、把相当关系当成因果关系等,当然还要清晰意识到,通常一个现象发生,并不一定只有一个原因。

当多个原因存在共同作用时,要找到显象、隐象两种特征,就像风水学,就是发现和总结地理环境与建筑的隐形关联。

优秀思考者除需要避免这种失误外,还要情景预演。

如同:

公司在设计大型social活动时,会先进行方案宣讲,将活动过程中可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逐一列出,进行预防,这种思维技巧分析问题时颇有成效,牛顿第一定律、图灵测试、薛定谔的猫等也是类似方法的产物。

预演之后要进行反向推理,看逻辑各方面是否闭环,最后在进行验证。

思考者最大的痛苦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按照既定框架迈出第一步,然后在它的指引下凭某条细微线索,获得第一缕光线,依次思路才会浮出水面。

总之,我们都是无知的,无知虽然代表安全,但也要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成功捷径模型

罗伊·班尼特(Roy T. Bennett)有三句话对我启发很大,分别是:关注你的优点而非缺点,关注内在品质而非外在名声,关注你的幸福而非不幸。

如果我们想快速累积自己的能量,那必须专注优势部分,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而非试图弥补自己的弱点。不信你想想看“世界这么大,你连优点都没被别人发现,弥补缺点就显得一般重要”,对不对?

我身上有许多缺点,如同:

工作时对细节处理不够,心流时刻短,条理性不强;可是,我比较善于沟通,写作,演讲,主持,策划营销活动,阅读理解等。

所以我常用“阵地思维”,专注于发展这些技能,使得个人品牌力无限放大,很多人比我努力,依然没有取得好的结果,原因就在不聚焦。

就像,身边的人经常问我,如何快速成为一名作家、行业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我通常说,你把80%时间用在刻意练习上,20%用在自我营销和任务分配上,自然就能取得不错的结果。

因此,在我看来,30岁前要找到优点,要发挥天赋和力量,这样才有机会让别人发现你的闪光处,达成更好合作机会。

4.行为动机模型

查理·芒格曾说:“告诉我行为,我就会告诉你结果”,这句话影响我至深。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讲述一家销售复印机公司的故事,经理们经过大量研究,就是不知道新型号机器,为什么没有旧的、劣质的卖的好;最终芒格经过分析说:因为,“旧机器让销售员拥有更高佣金”,此刻,管理者们才恍然大悟。

永远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事情应该怎样”上。

理想主义者之所以陷入困境,关键是,他们着眼于世界如何运转,并在道德问题上纠缠不清,因此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换言之,我们要以行为引导结果,用结果看行为本质。

工作中,很多时候为KPI达成,会出现为了数字而做,采取巧取捷径的办法;因为和金钱挂钩,这些数字就会一级一级向上传递,造成一个美好假象。

通过kpi的结果控制行为,属于硬方式,压指标;以行为引导结果,这种软方式希望每个人有好的行为,而非一上来就用金钱和KPI、结果去捆绑。

早期,我在写作时犯过同样错误,过于关注阅读量而造成“过程变形”。

美国畅销书作者B.J.福格(BJ Fogg,PhD)也曾提到该理念,其在畅销书《福格行为模型》中表明,一个行为得以发生,行为者需要有此行为的正向动机、操作能力,才能够在被触发时达到理想结果。

他把该现象总结成公式为“B=MAT(其中B是行为(Behavior),M是动机(Motivation),A是能力(Ability),T是触发(Triggers)。

直到现在,对我启发都非常大。

可是,人类的天性决定我们无法长期,坚持做令自己痛苦的事,怎么办呢?如果从容易得事情开始,几乎就可以做到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设计新习惯,并且要简单」上,小改变也许没有那么吸引,但它是一种可持续成功,我把它总结为“轻推”。

比如:

如果你想更经常地练习吉他,把吉他架,放在客厅沙发旁边、如果你想减肥,把大盘子收起来,用小盘子代替。

好的习惯不一定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很多时候,你所需要的只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轻轻一推,所以,看看周围的环境,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让好的选择变得容易,坏的选择变得困难?”。

其次,纠正你的目的,很多人经常说“这件事不赚钱,我就不想做”,这是错误理解方式。

金钱代表做事结果,属于当中“商业化”一部分,因此不能用金钱去衡量事情,要在事情过程中合理设计变现方式;试着设计你的动机,最终他将影响你的行为结果。

5.WOOP梦想模型

我想,这些情况时常发生在你身上,如:

本来想去健身,手机上的一则信息弹窗,让自己又沉迷其中,健身计划就泡汤了、知道看书对开拓视野有好处,打算多看一会儿,但刷起剧来又忘记时间。

大部分人都制定过目标,因为拖延、恐惧,缺乏动力而没有实现预期。诸如此类事件一点都不稀奇,据研究机构Statistic Brain调查,92%的人都无法实现目标。

是不是稍微有一点心理安慰?

阿根廷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发现,仅有乐观幻想反而会强化人们的惰性,削弱行动力。

我们需要先乐观地幻想自己成功实现梦想的样子,然后仔细思考自己会遇到的阻碍,并且制定一个具体的动作,才能达到最终目标。

他这套WOOP模型我一直存在笔记工具中,也就是,对一种即将发生的事情,在事先进行思维演练。

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

愿望(wish):你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背后深层原因是什么?结果(outcome):完成该计划,会产生什么好的结果,把最美好的画面想象出来,越生动具体越好。

障碍(obstacle):执行计划时,可能遇到障碍有哪些?将所有可能发生的障碍罗列出来,实事求是评估计划的难度。计划(plan):写出你的计划,要符合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可观察、有截止期限。

比如:

我的目标是每天写篇优秀的文章(wish),如果达成,我的思考更有深度,也可能会认识一些新朋友(outcome)。

但是,日常中,我在碎片化时间内总想刷短视频(obstacle),那该怎么办?(plan),时刻有意提醒自己,多干点正事。

为什么woop模型,能够帮助实现愿望?

因为幻想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迷惑,让人误以为已经实现了计划,如此一来,就会失去动力和劲头。

而让人行动起来的最佳办法是,怀揣目标,并将阻碍目标的现实摆在眼前,这也叫“心理比对”。

通过比对能够帮助你做成两件事,其一,目标讲得通时会让你快马加鞭想要行动,其二,目标不合理时抽身而退,两者次序非常关键。

6.复利累积思维模型

“复利(Compound Interest),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这句话在网络中多有常见,谣传是爱因斯坦所述,但根本无据可查。

许多人以为复利只单纯表现在“财富层面”。

如:将本金存入银行,每年简单粗暴的计算利息,随着时间成本向后推移,你可以在5年、10年后拿到一笔不错的收益,但是,问题在于从“1-100”的过程并不难,难在从0-1。

《复利思维》当中把复利分为思维、时间、学习、认知、成长、习惯六个维度来完善结构以备日常思考和学习。

从而让人清晰直观了解,哪些地方是复利没意识到的,之所以说“累积”,是因为思维方式也存在多种,像边际成本、机会主义、熵增定律等。

比如:我把知识分为三层。

底层是思维进化的过程。我们每天更新大脑,通过新知识输入,不断为下一次思考积累素材,从而让知识能够不断以复利方式迭代,最后提升自我认知高度。

大脑学习过程是外界信息经过短期记忆(思考)后,进入长期记忆的过程。

短期记忆过程中,会把外界信息和长期记忆的信息,放到一起进行加工,然后储存到长期记忆中;这时,如果大脑里没有相关内容基础概念,就无法对新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呈现的形态便“难以理解”。

中层带来能力圈的放大。知识体系就像一张蜘蛛网,网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知识点的串联和它们所起的作用。

而自己知识体系的扩张,能让碎片化知识不再成为孤岛,你可以在大脑中进行更多排列组合,这一系列过程就像是打地基,一旦基础打牢,后面的认知升级就不再是线性级的增加,而是指数级的发展。

知识体系越广,能力圈就越大,所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换言之,当自己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升级到“知道自己知道”的时候,自己的认知能力便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应用层带来知识的变现。每个人能力圈背后是知识储备,在知识结构中,学习的底层知识和应用层知识要有一个合理比例。

就像,你有一个投资理财规划,每年赚10%左右。年底就会有一个利润分配问题,通常你会拿出部分花掉,然后再拿出一本分再继续进行投资。

而花掉的就是应用层知识,再投资部分就是你的底层知识,这个比例,在你人生不同的阶段中属性也是不同的。

随着时间拉长,你的底层知识可能不变,但应用层知识在不断地增加。类似还有,工作中你学会了怎么做运营、怎么做营销、怎么搞定客户,但这些只能作为你能力的表现。

那么,如何让你能力表现变成底层知识呢?

答案就是打造高效的体系,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同一个领域,新手和专家知识区别很大,新手往往看到表面特征,专家讲究看待事物的本质能力。

沃伦·巴菲特(Warren E.Buffett) 说,我之所以能够复利,有两个方面:

其一,不断增加自己“多元化思维”,其二,日常做每件事都思考,是否该事情能为本金部分(你的1)添砖加瓦,让它不断增值。所以,滚雪球关键要素不是时间,而是雪球的累积如何变大。

7.奥卡姆剃刀模型

它也叫汉隆剃刀模型(Hanlon's razor),大约在1990年,一位叫汉隆的不著名美国人提出,但该道理在很早有所普及,该理论改变了我“远离有色眼光看别人的态度”。

具体什么意思?

即「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能解释为无知的,就不要解释为愚蠢」,「能用未知的其他原因解释,就不要解释为错误」,或「能解释为情绪的,就不要解释为策略」。

比如:

当事情出岔子时,我们大脑都有一种倾向,认为错误就藏在反对我们的阴谋中;像,同事没有及时把报告告知你,你可能觉得他在企图毁掉你的职业生涯。

孩子打碎一个盘子,可能觉得他故意在激怒你,浪费你的时间;或者咖啡店员说WiFi信息不好,你会觉得他在撒谎等。

事实是,我们内心给出的这些解释,很少有正确的。

可能你的同事把今天当成了周二,而非周三,也许孩子玩游戏时不小心碰到了盘子,甚至咖啡厅WiFi这两天真的坏了等。

毋庸置疑,有时人们会故意做坏事,但多数时,坏事往往都是能力不够所导致的,当我们感受到他人给我们怀有恶意时,我们会本能地产生负面情绪,并且怀恨在心,伺机在某个方面扳倒他们。

如果你能抛除这些恶意想法,这相当于在情感方面给了一定的喘息空间,从而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遇事改变思维。

首先锚定效应无处不在,我们要先建立“可得性启发思维”,也就是“别想对错,先想是否有所启发,为我所用”,其次远离“确认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和“讨厌性偏见(Aversive prejudice)”。

大脑都倾向,寻找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某种信念,当出现认知失调时,目标调整就是你的世界观,克服偏见相当于,在作出更佳决策的道路上又迈出一大步,说明我不在是做情绪的奴隶。

这就像,你的东西丢了,试图怀疑同事,这时内心就会寻找信息去印证这点,结果发现原来放在了另一个地方,所以,先改变思维,思维从而带动眼光。

总体而言:

没有最佳决策,只能增加概率。

赌徒博弈让你“90%的精力,保持原始能力圈范围”、10%押注更大可能;无知的安全虽好,也要把持独立思考、成功捷径模型,就是不断押注自己的优势。

行为动机模型,让你在开始就要设定好“正向动机”、WOOP梦想模型希望你把“目标和障碍”统统摆在眼前。

复利累积思维模型,首要提醒你“培养多元化思维”,其次做每件事都优先思考,该事能否为本金部分(你的1)添砖加瓦、汉隆剃刀模型告诉你,不要带着有色眼光去看别人。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