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程建军在致辞中指出,德国工业4.0战略解读研讨班的举办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中德合作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工信部将通过联合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合作等继续推进两国达成的六点共识。
中德路线图异曲同工
“全面了解德国工业4.0的发展路线图、实施战略和行动计划,将对我国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顺利实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借鉴和参考。”与会人士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之所以被业界称为中国工业4.0战略,是因为《中国制造2025》
与德国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处。从时间上看,规划的时间段相近,德国实现工业4.0还需要8~10年的时间,和《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一个时间段。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我国此前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类似,强调将智能化的设备、产品通过有线无线的通讯方式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我国提出的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程建军表示,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具有很多类似的战略使命和核心理念。在使命层面,都是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应该说,德国工业4.0是着眼于高端装备,提出了建设信息物理系统,以便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和新的制造模式。
与之不同的是,德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所以它可以直接实施工业4.0,在两化融合、信息化推动“互联网+”各方面都具有优势,而且产业技术比较好。而中国是要兼顾自己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任务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德国的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在战略上各有特点。”程建军指出,在发展基础方面,目前,德国工业基本处于3.0向4.0转型的阶段,中国的一些产业还处在2.0或者3.0的阶段。在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方面,德国工业4.0战略主要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相比之下,《中国制造2025》不是专门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编制的规划,而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谋划,不仅提出发展新兴产业的措施,还要加大对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同时,还要解决制造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以及工业基础等一系列阶段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所以,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两者都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具有广泛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借鉴的空间。
战略合作潜力无限
今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到德国访问时,就中德两国政府在加强工业4.0领域合作形成了六点共识。一是建立合作机制,在中德两国政府间要建立工业4.0的对话机制,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领;二是联合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三是两国将合作制定一些新标准;四是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的合作;五是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合作;六是大力开展人才交流方面的培训和合作。
与会专家指出,中德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方面的合作是双赢的,将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德国方面多次表示希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德国工业4.0战略实施,这是非常重要的。程建军表示,德国制造业发达,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信息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反过来,《中国制造2025》也需要并欢迎德国企业的参与。因为中国的工业在从2.0到3.0的过渡过程中,也需要借鉴德国发展的经验,需要引进德国的先进技术。中国的工业发展,包括制造业的改造升级蕴含很多商机,欢迎德国的科研机构积极参与。
据介绍,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推进落实中德政府间达成的六点共识,联合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合作制定新的标准,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的合作,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合作,大力发展人才交流培训。
“当前各地都在认真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我们希望通过解读活动,从直接参与德国工业4.0设计的专家这里,了解到原汁原味的德国工业4.0的核心思想和实施路径,为我们自己制定相关规划和路线图提供借鉴。”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主任王希征表示,“近期我们正在筹备旨在推进中德工业领域合作的一些项目,这次交流活动也是系列项目中的一个。今后,我们要把更多德国的专家、科研项目、创新案例引入国内,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与德方开展合作,提升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