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侠范儿【侠风文化】
他少年家贫,好学多才,还乐享“狂生”称号;他是文学运动的“明后七子”之首,主盟文坛数十年;他为官时政绩卓著,执政为民;他的诗学出彩,后世称为"三百年绝调";他的影响之下,济南诗派萌生。这就是明代的济南文学名家,沧溟先生李攀龙。
开篇小诗明后七子为执鼎,狂生沧溟李攀龙;
白雪楼里蕴诗派,文学复古称主盟。
家贫好学 乐称狂生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代济南府人,著名文学家。原是龙山镇人,祖父迁“郡西门”,《天桥名人》中记为济南西关人(今天桥区五龙潭一带)。
沧溟先生,少时家里极其贫穷。一是祖父李端性情不羁,经常出入赌场;二是其父李宝,虽在明德王府谋差,却纵酒又广结侠义,花费入不敷出,也从不管家里的生计;这样两代下来,李攀龙少时家贫已是定局。九岁时父亲去世,家里都靠着母亲纺织度日。
穷困成了李攀龙的成长磨刀石,好学又天资聪颖,“尤善古文,厌恶训诂”;加之“祖传”侠义之风,少时的李攀龙就有了“狂生”的称号。他也乐得这个称号,“吾而不狂,谁当狂者”;他经常故意提出各式各样的古书中的质疑,来追问私塾老师,一问套着一问,而被问到生气的老师,很多都因此辞职。
自负才学的李攀龙,性情疏散,却在少年时就与同是才学知名的殷士儋、许邦才结为一辈子的知交好友。后世将其三人与边贡,合称“历下四诗人”。
文学运动 主掌文坛从十八岁入县学,后山东乡试第二名,又在嘉靖年间考取赐同进士出身。此后十年间,李攀龙为官多是官职闲散,京城、各地都有任迁,在此期间又高举起“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大旗,继续沿承“明前七子”的主张,并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结成诗社,共同倡导文学革新,旨在彻底改变一统文学界的“台阁体”的局面;他们被后世称为“明后七子”。
而李攀龙的诗词主张观点直抒胸臆,态度硬朗,成为其中文学复兴的掌旗者,说其主掌该当时的文坛也不为过。
关心时政 拂衣辞官李攀龙为官一方时,也是关心时政,爱护百姓,政绩突出。后来在出任顺德知府时,请求朝廷免除部分积存的百姓赋税,减轻负担专事于生产;又能适当放宽刑罚,审理冤情冤案;还多多增设驿站,减轻劳役等。三年任期中,李攀龙为官造福一方,广受百姓和朝廷称誉。
本有为国为民大展宏图之志的李攀龙,却在升迁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即以母亲年老要回家奉养为名,上书请求辞官。原因是不能容忍巡抚高高在上,倨傲的作风。这时的沧溟先生也是狂性大发,批准的旨意还未下,他就“拂衣辞官”挂印回家了。
建白雪楼 诗文大成回到家乡的李攀龙,迎来了文学创作的高峰。他先在鲍山建白雪楼,又在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再建一座白雪楼。家乡美景尽赏,湖光山色入诗。除三两好友外,李攀龙闭门谢客,更不与权贵往来;这反倒使得楼前来客繁多,一是达官显贵们来攀交,二是学人士子也上门求教,请其品评作品。
有一段逸闻轶事,因为楼在岛上,有人来先要通报姓名,才知道自己,是否能被接见。而白雪楼阁上层住着李攀龙的爱妾蔡姬,人美还擅长制作“葱香馒头”;因为少有人见其真容,成为一道奇绝风景。据传李攀龙死后家道衰落,而蔡姬则是人到七十多岁了,还要在西关靠卖胡饼度日。
文学领袖 影响斐然当李攀龙雄心再起,又复出三年多为官;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之时,受“戚家军”事迹感召,为抗倭将士写诗礼赞,爱国之情油然勃发。因母亲病故,沧溟先生送葬归故里,由于哀痛过巨,他一病不起,竟再得暴疾而亡,时年才五十八岁。
沧溟先生一生,既有爱国为民的政绩,更有高举文学武器的“战斗”历程;是明后期文学复古运动的执鼎者,被尊为“宗工巨匠”,可堪称为一代文学宗师。其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最为出彩,后世称为"三百年绝调";著有《沧溟先生文集》。
李攀龙的成就与影响非常大,主盟明代文坛数十年,号称当时的“文苑南面王”。其文学主张彰显出的唐代诗境诗韵,让一大批济南的优秀诗人自发聚扰成“济南诗派”;共同的诗风,风雅中有雄壮之气,尊崇天性少拘束,人们评价“大东风雅”!
而今大明湖畔后世重修的白雪楼,也是一处知名景点,更让人们追思沧溟先生的所在。
一家之言拒绝过度娱乐化!济南名士多,且看下回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