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区区10年光景,就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即使从秦始皇公元前236年决定灭赵开始计算,到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也只是用了15年的时间,就摧枯拉朽般势灭六国。而此时,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国帝王秦始皇,仅仅39岁,雄心正待盛年。
傲视四方、雄据八荒。
为什么一个偏隅蛮荒之秦国,居然在列强争雄的年代,从弱到强,完成了逆袭,笑到了最后?秦国到底凭什么在短短百余年间崛起,一统华夏?
有人说是军事,可谓一点也不假。
秦国的强大,的确首先体现在军事上的强大。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起,军事实力一日千里,名将辈出。如樗里疾、司马错、白起、王翦、蒙骜、蒙恬、李信,王贲等。
秦国拥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兵农合一的军事动员能力。凭军功奖授爵位,而不是像六国一样,代代宗室贵族世袭,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夺功之心。
同时,秦国全民皆兵,不分男女、老少。秦人服兵役的年龄从13岁延亘到60岁,长达43年。云梦秦简《编年记》中写道“庄王十二年,喜治狱鄢。”和“十三年,从军。”可见,当时的秦国,即使小官吏也要从军,服兵役。
又据《汉书·严安传》记载,“丁男被甲,丁转输。”《商君书·兵守》记载,“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
为建立起一支英勇善战,能赢得统一战争胜利的强大军队,秦更是制定了严明而系统的训练管理制度。在吴子《治兵》中记载了当时军队训练的具体方法:如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
正因为军事制度上的完备,才铸造了秦国世代虎狼之师,所向披靡。
但唯有军事的强大,不足以说明秦国能一统六国。因为当时能与秦国军事能力一较高下的诸侯之国,还有楚国、赵国。
那秦国统一六国,如果说军事只是其图霸的外衣外,其一统天下的内核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借古启智,先认真读一读西汉时期贾谊的名篇《过秦论》,他开篇这样写道: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廖廖数百言,讲尽秦国百余年蟺变之始末、之根本。秦国之所以雄强,莫不是自秦穆公以来,尤自秦孝公七世以来,代代明君,代代重才之结果。而所倚重之才,又莫不是外国客卿之才。这一点在客卿李斯的那一篇《谏逐客书》中,更是说得直白无虞: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正是因为秦王赢政明白了逐客的危险结果,才使得他及时撤销了《逐客书》,延续重用客卿之策,国政才得以顺利推行,统一六国之结果才得以水到渠成。
可见,秦国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莫不是明君闪耀下的重用外国客卿之策的结果。换一句今天商战治理中的专业术语而言,即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其实就是家族化治理逐渐被职业化治理取代的过程。
这样表述,不仅让我们能从纷乱繁杂的浩瀚史料中,理清头绪,更能让我们知晓史书今读的现实意义。
如将秦国比作今天商界之独角兽,在始创之初,体小业小,无法聘请外援,一般情况下,都是邀朋唤友、合作打拼,以至企业上下亲缘家族关系第一,确保企业根基牢固;直到山水有转机,企业财大业大,急需放纵之才,开疆拓土,这时才发现企业亲缘,才能已跟不上发展,于是只得招募外来人才加盟,襄助事业。这样一来,亲缘与外才,天然各自的思想差异,注定了在矛盾中发展、在发展中倾轧。
而对于秦国而言,宗族与老秦人所组成的本土联盟,即为家族化成员,原有势力;外国客卿却是职业化成员,外来势力。
接下来,我们就理一理历代秦国之君在高举任用外卿之策时,国君与宗族,本土与外臣等等矛盾,即家族化与职业化之间的矛盾。期间几经倾轧,几番波折,可谓惊心动魄,一波又一波地考验着秦国、考验着秦国之君。
一、秦穆公时期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也是秦国这个偏僻之地职业化之肇。他用五张羊皮赎来贤士百里奚,用重礼将蹇叔请来秦国,用诡计迫使戎国大夫由余投秦,在这三个贤人的辅佐下,秦穆公兼并西戎十二国,“辟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秦秋霸主之一,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期,宗族与外卿之间的矛盾并未升华,这或许因为客卿德才兼备所至。史载百里奚爱民如子,开化民智,这让秦人都十分敬佩他。同时,他人格高尚,虽勤于政务,累了也不坐车,大热天不打伞,每次出门都是步行,感召了秦国上下。
《左传》记载,百里奚死时,“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这也充分体现了百里奚在秦人眼中的地位。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南阳时看见百里奚墓,便挥笔写下“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这样的诗句。
二、秦孝公时期战国时期,周室微弱,诸侯争霸,魏、楚、齐等国先后变法,走上富强之路。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被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翟”。
秦孝公即位后,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对国内广施恩惠,赈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政策。为了吸引各地人才为秦国效力,秦孝公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孝公时期是秦国家族化向职业化转型的一个重大分水岭,正国大量求贤,列国人才大量涌入秦国,逐渐进入秦国朝堂,成为宗室贵族与外卿职臣矛盾激发的开始。
卫人公孙鞅(商鞅)“好刑名之学”,他听说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来到了秦国,并向秦孝公提出了自己的“富国强兵之术”,即“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之策,秦孝公钟情霸道,重用公孙鞅,实行商鞅变法。
秦国正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百姓富裕。但商鞅变法却严重侵犯了宗室贵族的利益,最终爆发了矛盾,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示众。
三、秦惠文王时期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并没有终止任用客卿之国策,他之所以车裂商鞅,只不是为了平衡宗室贵族的矛盾罢了。秦国家族化向职业化转型之路依然不可抗力的向前推进。
他同样像他父辈一样,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不仅重用嬴华、异母弟公子疾、司马错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等魏人。
尤其是他重用魏人张仪,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谋士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联盟,破掉了六国的合纵。
以至,在他任期,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四、秦武王时期秦武王虽然在位只有三年,但是武王的贡献也是极大的。秦武王曾对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可见他之雄心。他不仅要当诸侯国的盟主,更希望坐上周天子的宝座,成就秦一统天下的大国地位,野心之大毫不逊色于他的父亲。
秦国家族化向职业化转型又一次遭遇挫折,外臣、纵横家张仪,被新即位的武王冷落,不再信任,致使其去秦至魏,但是武王并没有忽视人才的选拔、重用。他不仅沿用秦孝公时期形成的用人政策,还首创了丞相制度:“二年,初置丞相”,任宗室樗里疾、楚人甘茂为左、右丞相。
樗里疾被任用为丞相,却不是因为宗室的身份,而是因为他确为有识之士,因足智多谋,有“智囊”之称。而甘茂为楚国人,精通诸子百家,是文武兼通的人才,后凭借军功官至丞相。二人不负武王的器重,为助秦成就霸业立下卓著战功,“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
五、秦昭襄王时期昭襄王时期,又是秦国从家族化到职业化推进路上的一段辉煌历程。
他在位56年,虽年近花甲,才得以亲政。但此时的秦国已经强大无比。他继续东进,志在灭掉六国主力。先是启用其舅楚人魏冉为相,后用魏人范睢为相,重用名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在长平之战中,活埋赵军45万。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尤其,他启用范雎,是继张仪之后为秦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又一名魏国人,史上留用了他“五跪”范睢求策的历史佳话。
在范雎“固干弱枝”的策略下,秦昭王“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于关外”,拜范雎为相。通过这些改革,秦昭王消除了内部隐患,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政权更加巩固。同时,又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六、秦庄襄王时期只做了三天的秦孝文王病故后,秦庄襄王即位,虽也刚当三年大位,但却干了两件大事。一是重用卫人吕不韦为相;二是利用燕赵之间的矛盾,攻占了赵37座城池,更加削弱了赵国。
而重用的外相吕不韦,更是影响了秦国后来之世,他不仅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更是在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被拜为相邦,尊称"仲父",监国12年之久。
与此同时,重用外相、延用外客的结果,更是深化了秦国从家族化到职业化转型之路,且外卿职臣在秦国朝廷位高权重者已超过宗室贵族。
七、秦王赢政时期这是秦国一统天下最后的时刻,也是宗室与客卿发生激烈斗争的一段时期。这是秦国一统天下最后的时刻,也是宗室与客卿发生激烈斗争的一段时期,即秦国从家族化到职业化转型之中最集中的一次爆发。而矛盾爆发的结果,差一点将秦国几百年来的立国之策,击个粉碎,前功尽瘁。
矛盾爆发的导火线是郑国修渠事件。
事起,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但后来被秦识破,引得让秦国一原本被压制的赢姓宗室贵族强烈不满,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迫请秦王赢政把这些人统统撵出秦国。秦王赢政一时无法,只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求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当时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若不是客卿李斯一纸谏言,若不是遇上一代明君秦王赢政,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就极有可能分崩离析。家族宗室、贵族权臣与外卿职臣之间的较量终究没有撼动江山本体。而这一时期的外卿,更是因为遇上了千古明君,发挥各自的才干,谱写了一段中国历史最令人神往的旷古传奇。
至此,随着秦国势灭六国、一统天下,天下成为了天下人的天下,秦宗室贵族与外来客卿之间的斗争,即家族化与职业化的相互较量,便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似乎也完成了“历史交割”的任务,隽永地留在了历史的天空中,成为后世研读这一时期的历史,一段独特的历史华章。
追古思今,秦国历400余年筚路蓝缕的奋发历程,对于今天而言,亦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秦国历代之君的奋发作为,善用外卿人才的立国之策,值得我们用心研究与学习;更具体而言,宗室家族与外来客卿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较量,也恰如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传统化与 矛职业化的矛盾现象一般,同样秦国之君的作派尤为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参考资料:
1、《史记》;
2、《春秋》;
3、《战国策》;
4、《商君书》;
5、吴子《治兵》
6、杨宽:《论秦汉的分封制》;
7、《睡虎地秦墓竹简》;
8、孟繁峰:《论客卿》;
9、黄兆宏,《从云梦秦简看秦军制》;
10、唐明亮,《秦国无世族论》;
11、网络相关史料的引用。
【作者】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红色文化传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