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老上海老弄堂(上海百年老弄堂的)
2023-06-23 21:37  浏览:35

“现在阿拉外出走累了,弄堂里有了歇脚的地方了。平时大家坐在这里嘎三胡,看报纸,心情快乐多了……”家住虹口区四川北路1515弄永丰坊小区的董阿姨告诉记者,弄堂里最近多了个“歇脚小屋”,不但能歇脚嘎三胡,还能取快递,修鞋子,就像屋里厢的公共客厅。

四川北路1515弄永丰坊,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前弄堂在四川北路上,后弄堂在新广路上。由当时的鸿祥兴营造厂承建,砖木结构,当时系北四川路厚德里。后来厚德里房屋拆除,1930年由农业银行出资改建为永丰坊新式里弄房屋,出挑檐口,有晒台,红砖墙面。石库门两侧及门斗仿石面装饰,造型简洁,带有几何型装饰,双坡山顶墙面,是四川北路上颇有特色的一条弄堂,2005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老上海老弄堂(上海百年老弄堂的)(1)

老上海老弄堂(上海百年老弄堂的)(2)

永丰坊还是条有着诸多红色印迹的弄堂。该弄91号曾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的旧居。秋瑾在这里主持创办了《中国女报》,虽然只出版两期,却以言辞激烈而著称,是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女报。该弄18号也有历史故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地下工作者杨延秀在3楼主持党的秘密联络站工作。

这条有着红色印迹的老弄堂,近年来居民老龄化程度不断提升,独居老人、纯老家庭成为弄堂里的“主力军”,居民们对公共活动场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弄堂所在的四川北路街道和永德居民区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了解到弄堂里硬件设施的短板和居民们的需求后,组织楼组长、党员志愿者对弄内的房屋进行了走访摸底调研,发现永丰坊弄口有一间长期被作为公益用途的小杂货店,近期随着店主脱困,可用于其他公益用途。

老上海老弄堂(上海百年老弄堂的)(3)

永德居民区第一党支部书记郭汉义详细调研后,向永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燕建议,将这间杂物店改建成居民小屋。经过居民区党总支和居民讨论决定,将被出租的杂物店收回来进行改造,方便弄堂里居民开展活动。

怎么改造?改造成怎么样?街道和永德居民区召开居民自治会议,倾听居民的意见建议。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希望将其打造成小区公共客厅。于是,四川北路街道将其纳入微更新项目,通过粉刷墙面,添置设施设备和桌椅等,对原有老旧小店全面升级。并为其取了个温馨的名字——“永德小屋”。记者在“永德小屋” 看到,小屋虽然面积不大,但内有沙发、木椅、风扇、照明等,曹燕告诉记者,“永德小屋”全天24小时对居民开放,冬天可以在此避寒,夏天可以在这里乘凉,开放至今,已成为弄内居民、特别是老人们歇歇脚、聊家常的好去处。

70多岁的鞋匠兄弟戚金发和戚金恒,是一对重残无业的孤老兄弟,多年来一直在永丰坊弄口摆摊修鞋。不仅兄弟二人日晒雨淋,而且弄堂口地方狭小,放上个修鞋摊,还影响了居民的进出,居民中有不少人对此有意见,居民区干部也多次劝说老人不要在弄堂口设摊。但老人也有自己的考虑:残疾又无业,总要生活下去,加上弄堂周边居民也有小修小补的需求,修鞋摊便一直未能取缔。

“永德小屋”的设立,给两位孤老兄弟的修鞋摊带来了机会。永德居民区党总支组织兄弟二人和居民代表等参加协商会议,决定让两位老人将修鞋摊位搬迁至“永德小屋”内。戚金发、戚金恒兄弟对此表示满意。“现在修鞋不用日晒雨淋,也不用冬天瑟瑟发抖,夏天大汗淋漓了!”戚金发说。搬进小屋后,两位兄弟一边修鞋,一边还能和前来休息的居民拉拉家常。

与此同时,这几年弄堂内居民的快递日益增多,有的快递随意放在居民家门口,时有丢失。为方便社区居民存取快递,永德居民区党总支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召开党小组会议、居民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快递柜放置在“永德小屋”里是最佳方案。于是,居民区党总支依据居民意见,引进了智能快递柜。“在小屋里放置快递柜,既方便了我们居民取件,也保护了历史老弄堂的环境。”在弄堂里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民毛老伯说。

老上海老弄堂(上海百年老弄堂的)(4)

永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燕告诉记者,百年老弄堂永丰坊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永德小屋”建成后,将会对其功能进行不断完善,成为宣讲红色文化、法治、文明健康、防诈骗等教育活动场所;同时,针对弄堂里老龄人口众多、老人需求不断涌现、适老设施不足的情况,将发掘现有资源,创新改造老旧弄堂空间,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

栏目主编:周楠 文字编辑:周楠

图片由龙钢 摄

来源:作者:周楠 龙钢

,
发表评论
0评